終於來到《原子習慣》這本熱話作品,不知現在熱潮退了沒有?
《原子習慣》跟之前分享過 樺澤紫苑的 《Output 最高學而致用法》、金翼漢的《巨人的筆記》都是提升個人效率,改善自己的書籍,原來我很喜歡看這一類型的書。
今次讀後感會以個人角度簡單總結《原子習慣》的重點,然後會加上我的經驗。整體來說若果能做到書中的五成,對我來說已經很厲害了,所以我沒有成功是應該的。(=.=! ) 書中看到作者對自己很有要求而且要求亦很高,例如每年年檢反省改進,半年進行「誠實報告」等,那種不斷鞭策自己的毅力,身為讀者的我單是看都感到有點累,所以作者年紀輕輕便如此成功是有原因的。
值到注意是作者幾乎如專業運動員般的紀律及嚴厲程度,作為普通人 (如 "我")是否有需要把生活或人生活在高壓,一板一眼的環境下呢?這點是值得思考的。
《原子習慣》的重點
1. 複式效果 - 不要一開始要求自己有極大的改進,只要每天改 1 %,維持一年就會有 37 倍的複式效果,執行及起始會更易。
2. 重點是行動:道理就如「遲到好過沒到」,無論開始是多微小,如每天只看一頁書,總比甚麼沒做好。所以製造對自己最容易的起始點,然後慢慢遞增,養成習慣。
3. 創造有利環境令自己更易行動;同理,要戒掉壞習慣,能條件變得極困難,如戒煙,可以把香煙鎖在難以接觸的地方,火機和香煙分開擺放。作者以減少瀏覽社交平台為例,每星期要求助手更改帳戶密碼,直至週末用電郵將密碼發給作者等。
4. 賞罰機制:運用心理學中的 Conditioning - Reinforcement Pairing (有興趣可搜尋 Skinner's Learning Theory及 Pavlov's Dogs ) 。 將你想建立的習慣配上你喜愛的行為或讚賞,vice versa。例如每到一次健身房,可以看電視一小時等。
5. 愛上無聊,但沒有說如何。
作者指出在進步的旅程中,無聊是必然的。他引用專業運動員為例,每天訓練總不會每天都能看到進步,因此一定會經歷無聊的過程,所以要讓自己愛上無聊,就能堅持下去。不過作者沒有提及如何愛上無聊。
My Takeaways:
1. 不要一開始要求完美的結果,而是先建立後改善,精進,所以要把起始點變得極易。(同樣是無論怎樣都先有「行動」的道理)
2. 專業與普通人的分別,不要做「心情冥想家」。作者引用心靈冥想作家 David Cain 的「心情冥想家」,意思是不要看心情才做某件事。我正是作者所指的:「心情XXX家」,有心情 (或記得)才拉筋、有心情才畫畫、「有心情」才寫網誌,所以我的網誌有時一星期發兩篇文章,有時半年都沒有更新。不過,我一開始都沒想過成為專業的網誌作家,所以⋯⋯
3. Goldilocks Principle 恰到好處的理論
即是把挑戰設計得剛剛好是你能應付的極限,因為太容易沒有挑戰性,你會覺得沒趣;太難,你會很易放棄,所以難度剛好是你的極限,你就更有機會完全挑戰。而個人進步與成長是要超越你原有的能力,若果你希望進步就要跨出 comfort zone ,但不是一下子便跨到宇宙。作者提醒了我從來沒有考量過事情的難易度與自己的能力的關係。當失敗或放棄時,到底是因為事情遠超我的能力?但我從不會思考,一般是立刻放棄,頭也不回。
4. 100% 坦誠及赤裸面對自己
這是令我很敬佩作者的一點,就如作家李怡經常引用魯迅的一句話: 「我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的解剖自己。」
對我來說坦誠面對和拷問自己仍是一件很難的事,道理跟一行禪師或 Carl Yung 跟自己內在小孩對話一樣。Self Analysis 要求一個平靜及令 100% 絕對誠實面對自己的能力,我的內心還未夠強大,仍是不想面對及觸碰傷口,而是慣性逃避和某程度的欺騙自己。
作者每年底做年檢,半年做「誠實報告」,反省及複查所有習慣來精進自己,單是擁有這種精神與紀律已很值得敬佩。
5. 不要只找緊一個身份
作者指出因為我們想成為某一個身份 (如:老闆)因而推動我們作出相應行為。但「把一個身分抓得太緊,你就會變得脆弱易碎。」
例如一位出色的公司 CEO ,他一生以自己的事業為榮。當他退休後,他不再是 CEO 便變得迷失模糊不知道自己是誰。
以我個人的經驗總結:
作者提出了很多理論,個案,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這就是:
- 覺察力
- 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
- 不斷的思考
- 行動
除了覺察力,就是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了解。作者提出了很好的分析,建議。但我認為最重要是滙入書的內容加減,按自己的性格能力度身編制專屬自己的行動方案,執行,修改;執行,再修改。例如我很怕悶,要有新鮮感,不能整天做同一件事,大約兩小時便要轉換工作,每 30分鐘停 10 分鐘,就會有更佳的集中力。(詳情可參考 Pomodoro Method)
不斷地想考,分析,改善,修正,對自己 100% 赤裸的誠實
以往的自己不會有耐性與心力去反省自己,例如一日過得怎樣,是否可以做得更好,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等。縱觀我是不善於在學習及閱讀時思考及非常有意識去解決問題。但我非常不滿意自己閱書的效果,因為很多時看完一本書我會完全忘記內容。但看了樺澤紫苑的 《Output 最高學而致用法》及《巨人的筆記》 後,學習的確有了改善,但仍未到我滿意的情況。所以要繼續思考、修正、測試系統,不同重複這個迴路。
除了作者建議外,真誠的小讚賞是令自己願意維持某行為的重要原素:
當完成一件小事,例如每天早上記得搽防曬,我都會讚賞及感謝自己。「真棒,你今天又記得搽防曬,很好!很快你便能用完這支防曬了,那就可以試其他品牌」這說話對我很有用,因為可以為我帶來滿足感及動力。因為以前我是一個超級沒有耐性及嚴重三分鐘熱度的人,基本上是沒可能把護膚或化妝品用完的。起初會興致勃勃,過了一星期後便失去動力(因為失去新鮮感,同時又未見效果);但同時我又是很討厭浪費的人,所以很多年我都是活在這個矛盾的輪迴當中。
隨著人大了,耐性提升了。所以「真棒,你今天又記得搽防曬,很好!很快你便能用完這支防曬了」這句說話對我來說很有滿足感。所以就如以上所說,要對自己有足夠的認識了解和經驗,加上覺察力與思考,設計出對你自己有效的讚賞說話。最好是在小事細節上的鼓勵說話,同時含有Graditude (感恩自己)的成份。
例如讀完一本書,都會讚自己「做得好好!看自己走多遠了。回想年少時自己從來都不能完成一本書,今天你不單完成一本書,而且愛上了閱讀,Well done ,多謝自己的堅持及努力!」 慢慢養成了 「感恩自己」Graditute 的行為,從而 Reinforce 自己繼續做這個行為 / 習慣和不斷改善,進步。(這裡應用了上述提及 Learning Theory 的 Positive Reinforcement 理論)這個 technique 對我來說非常有效,不竟人是要氹及不斷說服自己為何要持續下去的生物。這個方法對我來說有效,對你來說可能未必有效,但你還要嘗試才會知道答案。
老實說,以上的建議我覺得一點也不容易,特別是對於一個沒有耐性的人。不過你可以運用不同的工具去幫助自己,盡量令行為變得更易,以下是我想用的工具:
- Google Calendar - 提醒及預早安排自己要做的事,同時騰出記憶空間不用記重複及鎖碎的事。重點是要衡量自己能力是否能把安排完成。
- Evernote - 這是將思想,行為紀錄的工具,將無形變成有形,將行為變得一清二楚,了解自己,提高覺察力,審視及改善習慣。
- Notion - 除了 Evernote 之外,Notion 是一個追蹤習慣的好工具。
情緒管理
最後是情緒管理。養成習慣的過程中一般不會一次成功,當中會遇上很多挫敗、不滿與自責。重點是不要跌入那些情緒中,輪迴而不能走出來。覺察、acknowledge 這些情緒後,跟自己說要 move on,再思考如何做得更好,好讓自己不要重複同樣的問題。
對,這絕對不是一條容易的路,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很傻,為何仍要選擇這一條路?因為已經歷過無約束無系統無覺察的人生,發現這樣很不成熟亦不會有甚麼效果。因為想成為更好的自己,縱然不容易,還是要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