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an Wandering 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6月, 2018 起發佈的文章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支持我的網站!

付款系統由 PayPal 提供,捐助金額及貨幣由你決定!很感謝你的支持。




梅汁收成

6月中浸了梅酒和第一次浸梅汁, 昨天梅汁製成了, 可以飲用。 每天觀察著梅與糖兩者所產生的變化原來很有趣的。  6月17日浸, 6月28日糖完全溶掉,大概12 日。當所有糖融掉時,把梅子拿走時。大開蓋子,很香的梅味,還帶點酒香。 逐粒梅拿走時, 有些梅縮到如梅乾一樣小;有些則跟新鮮的一樣大, 不過整顆梅變得如汽球般, 剩下一張透薄的皮和核, 梅肉都消失了。  梅子不要掉,可以拿來做菜,例如梅子蒸排骨。 拿走 所有梅 後有約1.5 L 的梅汁,應該有排飲。味道比想像中沒有那麼甜,有濃郁梅清香和酸味,昨天加水飲,很好喝,簡直是夏天消暑佳品,製作又簡單。 重溫梅汁製作分量: 1kg 南高梅 1kg 糖 有關梅酒梅汁製作可以到 這裡 。 有什麼浸 梅 酒梅汁問題都可以 email 我或者留言都可以。 最後麻煩按一下右面或下面的廣告支持本文,感謝感謝❤️ !

《事後》 劉美君

有沒有同感今時今日的香港各方面都比以前保守,思想如手腳般被束縛,不能自由地表達暢所欲言。 現在常常不自覺地回味 80-00 年代香港的輝煌日子。見證著香港的興衰,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痛與無奈。 最近認識了一首劉美君90年代的歌,歌詞是這樣的: 事後 曲 :杜自持 詞 :林振強 編曲:杜自持/倫永亮 飄浮 如夜那般半睡潮浪之中 輕輕輕飄浮 在那舒暢內和微濕中 疲倦了 懶理秀髮披面龐 含著笑 再吻吻你的汗 毫無重要 懶理世界的轉動 繼續留在 活在 浮在暖暖臂彎中 * 回味 亦覺精彩  千個浪 又像喝彩撞來 曾全部 受你主宰 死去活來 回味 亦覺可愛  想起你 在我之內 曾全部 為你張開 死去活來 飄浮 在這因你在而亂的毯 此刻心頭 像你火吻後而紅的肩 仍是醉 似永遠醉得未完 無話句 卻說了我甘願 全無後悔 我愛徹底的體驗 我願明夜 夜夜  仍是再有這麼一天 ********* 《事後》收錄於 1990 年推出專輯《赤裸感覺》。 歌曲主題鮮明, 淋漓盡致刻 劃女性 回味做愛時的歡愉。厲害是歌詞不落俗套或帶半點意淫,歌詞有美感亦有立體感 ,每次聽到歌時我都會會心微笑,甚至不自覺地投入歌中主角,抽離現實,這就是林振強厲害的地方。 當然劉美君的演繹亦應記一功,試問當時除了她以外,還有誰配得上這首歌?我有想過葉德嫻,但又有種說不出甚麼不對的地方,套至今時今日的樂壇就更加難想到合適的一。 之前提過我以前從來聽不明歌詞的(英文歌例外) ,能夠理解歌詞才是近年的事,我也不知原因。奇怪是幾年前叮一聲,就開始聽懂歌詞,好像一條通往大海的渠突然通了,那種奇怪的感覺莫名奇妙之餘更興奮萬分。而 我 第一 首聽懂的歌就是林振強先生填詞的《細水長流》,我不但聽懂了歌詞,當時還流下了眼淚,所以對林 振強先生的詞有一份特別的意義。 從 《事後》的詞感覺到90年代歌曲發展百花齊放與開放。網上查看有關 《事後》的資料 ,還有幾首類近題材的歌,包括 《事後》、異鄉偷情回憶的《六本木的榻榻米》, 《玩玩》等。 專輯《赤裸感覺》以兩性為主題 ,當年推出時題材之大膽令人嘩然,遭受抨擊 ,可惜在 MOOV 找不到這隻專輯 。當年年紀小,完全不知道有這件事。 很多人說人大了就只會聽年青時聽的歌,因為熟悉且每

生活態度:黃霑

非常認同他說的生活態度。假若有一天忘記了,就靠這來提醒自己。 熱愛生活的人,靈感點會乾呢? 「每日都好似個靚仔咁, 有赤子之心,有童心周圍望, 依樣野又好玩,個樣野又好玩, 就有o個個源動活水來丫嘛, 創作就是來自生活。」

又到浸梅酒的季節

6月是梅的收成季節,去年首次學浸梅酒,轉眼便一年。教學說酒浸三個月便可以飲用,但浸酒時間 愈長 ,酒會愈醇。奇蹟地我能忍一年才開封,品嚐自己釀製的梅酒,的確多了一份濃厚的愛,喝時特別喜悅,滿足,與味道幾乎可以脫勾。 浸梅酒一點都不難,所以今年再次釀製。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更懂得如何選擇梅和釀製理想的梅酒。  梅酒釀製方法可參閱 去年文章 。 一歲梅酒開封:                 去年釀的梅酒味道太甜,我認為糖味蓋過了梅的味道。去年用了 一比一的比例,今年決定要減糖。不過有朋友說寧願甜其後加水。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因為糖的味道會阻擋梅的果香與味道,味道失去層次變俗不夠清爽。今年做一次實驗,將梅與糖比例改到 1: 0.8 ,其實可以更少糖,不過未敢太進取。 如果購買日本製的酒瓶,瓶內會有一張釀梅酒的教學 (日文的),他們建議梅與糖的比例是 1: 0.5, 所以1: 1 是非常甜,不知為何香港流行1: 1  的教法 。 今年在果欄訂梅,選購了被譽爲日本最頂級的紀州南高梅; 另外在搜集資料中認識了紫姬梅,紫姬梅來貨極少,產量亦比南高梅少很多,所以價錢比南高梅貴近一倍。 紫姬梅原來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種,體積幾乎是南高梅的四分一,我都是取貨時才知道紫姬梅是那麼小,當場打個突。 紫姬與 Lego 1kg 的紫姬梅 有說紫姬梅味道偏酸帶蘋果香, 聽起來很吸引,期待一年後的收成。 完成釀製的紫姬梅。圖片是 一公斤梅、一公斤糖、1.8L酒,樽是 4L 釀製一天後的紫姬變成了帶螢光的粉紅色,好美,好特別。第二天,粉紅色又深了,不知一年後變成怎樣? 果欄老闆教授了我浸梅汁的方法,更讓我試了他客戶自製的梅汁,加冰水喝超清新消暑,簡直是夏天恩物,不喝酒朋友的好選擇。 浸梅汁方法:   浸梅汁所需材料: 糖 1kg, 南高梅 1kg, 4L 樽 步驟:  1. 先將1 公斤梅放入密實袋放入冰箱雪一天(之前記得先清洗梅及去蒂,風乾/抺乾)      此舉目的是透過冷凍破壞梅的結構。 2. 做法跟浸梅酒一樣,一層糖一層梅 3. 跟梅酒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不落酒

Good Times 好時光

最近,因為 《破地獄》這首歌而認識多了 Mastamic,聽了更多他的作品。先說說《破地獄》, 這首歌 十分有創意,從來沒想過可以將破地獄的題作放入歌裡,而氣氛營造出色;最厲害是非常上腦,不時不自控地哼起,最離譜是試過一面播著《破地獄》的MV(在GYM內) 一面跑步 ,以為自己走火入魔。 發現Mastamic 原來有很多好作品,特別喜歡有Jerald 的及每年Wrap up  ,Wrap up厲害是你聽完一年的Wrap up 後彷似以光速走過一年,一年的大小事完完全全濃縮到一首歌內,沒有多餘字句,句句到point 聽到會心微笑,已經開始期待 2018 的wrap up。 昨天聽了《Good Times》,歌曲輕快,一路聽一路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當中最喜歡的一句詞:  「只要鍾意嘅可以一試,因為你嘅人生只係得一次⋯⋯⋯⋯ 「Boys & Girls 即刻跳入舞池,既然鍾意不妨一試,反正你嘅機會唔只得一次 ⋯⋯ 我覺得歌詞改成這樣更好: 「反正你嘅機會 可能 只得一次!」 好正面同鼓勵性的一首歌,剛剛碰上猶豫不決的時刻,聽完後即刻有了動力,個人開心哂! ****** Good Times 令我想起別人想說他們的Good Times 是小朋友的時候,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每天返學放學,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NO WAY !!!! 我完全不明白他們的邏輯。我認為小朋友無自由、無知識、倚賴度高、沒有決策力及權力。不能去哪裡就到哪裡,與世界連繫感薄弱; 沒有戀愛、未能體會人生磨練、還有還有⋯⋯沒有回憶可以懷緬! 不明白在這麼多制肘和「沒有」底下,為何是人生最好的時光? 我覺得最可憐是小朋友的時候,生活長時間被安排或控制,受家長控制、受學校控制、受自己身體限制、沒有工作能力、受朋輩限制(這時的你朋友是生命的一切); 當然年幼時一定有開心時刻,亦有難忘的時候,但要說是最開心的時刻及最好的時光,那絕對不是。

34 度的五月

我早前還說今年熱浪來遲了,豈料一來便勢不可擋。酷熱天氣警告連續掛了百多小時,那種熱力是前所未經歷過的。 恐怖的是從來未試過在家裡都可以爆流汗,面濕了,背濕了,衫濕了,好可怕。到底未來會是怎樣?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第一次接觸村上春樹的作品是《1Q84》 ,讀《1Q84》是因為讀了 《1984》 。離奇是還未讀《1984》的多年前已經買了《1Q84》,很離奇吧! 《挪威的森林》比《1Q84》薄多了,一拿上手很高興,因為以為《挪威的森林》像《1Q84》那樣超厚,對於這樣厚的書的確有點恐懼。 讀《挪威的森林》的原因是聽說《挪威的森林》內有很多色慾情節描寫,又說這是一部色情小說等等,我完全因為這原因而閱讀《挪威的森林》。當然也因為對 《1Q84》很有驚喜,所以想讀更多他的作品,而且 喜歡村上對做愛情節的描繪,很細緻,有畫面有感覺,就如看電影一樣,富挑逗性。 結果,被騙了。《挪威的森林》絕對一點也不情色,對於那個人的形容非常失望,完全是誤導了。相信那位人兄應該多看「情色」小說。 雖然我沒有看過村上其他 的 作品,但《挪威的森林》或《1Q84》 兩者都存在強烈村上的味道,那種灰暗、幽深、科幻,還有丁點的拖泥帶水。 讀完《挪威的森林》沒有太強烈的感覺,倒是有點失望的,不是因為情慾部分,而是故事的內容有點婆婆媽媽,雖然我倒喜歡作者刻劃「死亡」與「孤獨」的氛圍,但渡邊君是萬人迷與他的個人特質好像有點予盾; 即是說以他的性格很難想像或相信女性都對他「愛不釋手」,而很多時都是不合理地做起愛來。相反我認為應該要做愛的情節卻沒有做愛,有點無厘頭,好像是村上太愛這些場面而硬加插。 但故事中的無奈、迷惘、黑暗的氣氛的確讓的著迷。 本來打算看《挪威的森林》的電影,但看了選角後跟我想像的差太遠了,所以決定不看電影了。 最後送上小說裡我最喜歡的一句: 「 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我們的生之中。我們藉由生這件事培育著死。」(下冊。177頁)對死多了一層的意義,往後希望能遇上更喜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