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an Wandering 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5月, 2022 起發佈的文章

英倫生活: 享受學習

在香港教育制度下成長的小孩不知有多少對學習有意識及享受學習呢? 而我就連「學習」是甚麼也不知道,整個學生階段都在考記性及速度訓練;只知道所有人都要返學,沒有選擇。 到英國讀大學才開始對學習有意識,至於享受學習也是近七、八年的事,亦是愛上閱讀的時候。當真正享受及喜愛學習後,發現英國是一個充滿學習氣氛的地方,知識就如空氣般自然圍繞著,而不會令你感到壓力。小如一個菠蘿也偷偷攝入了小知識,而這些知識又實用又很有趣,因為我一直以為(because I was told so and the myth continues) 綠色的菠蘿是未熟,要放到變黃才甜,原來不是的! 機緣巧合下我成為了 British Museum 的會員,你或會問為何要成為會員,參觀 British Museum 是免費的!其實專題展覽是收費的,因為我很想看葛飾北齋的展覽而公眾名額已滿,只有會員才可參觀,因此我就加入會員了。 一年會費只是£69,折合 一個月才港幣60 元, 加多一個會籍也不過是£ 93。意想不到是會籍還包一年三本British Museum 雜誌、會員專用餐廳、導賞等。最意外是雜誌水準之高令我明白他們的會費根本不在賺錢(甚至要倒貼),而是要和大眾建立連係。閱讀時好感受到那份教育、培養大眾藝術修養的精神,我認為他們真的做到。

英倫生活:醫療

在英國,醫療系統雖然相似,但看醫生的文化某程度上跟香港很不同。在香港,一般小病,例如發燒感冒都會到私家診所求醫,很少會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私家診所(家庭醫生)可說是總有一間係左近,有需要便walk in,而且大部份都不接受預約;若患上較嚴重的病時,看私家專科亦非常普遍。 在英國卻相反,總有一間係左近的都是公營診所 ( NHS GP Practice) 。據我所知要到公營診所看醫生都要預約,若要即時看醫生便要到醫院。不是說英國沒有私家醫生,而是收費很高,而且不包藥。所以在英國很少會因為感冒發燒求醫,因為看到醫生時,都起碼是一星期後了(笑)。 在英國,當搬到一個新地方,要自行登記當區的GP (General Practitioner 可理解為家庭醫生),一般網上找附近的NHS 診所,網上登記便可,但他們有權因某些原因不接收你。 以我的經驗,網上遞交申請後 ,診所會安排會面(印象中即日便收到電話);會面主要是了解我現時身體狀況及進行簡單檢查,例如度高磅重、驗尿、量血壓及安排驗血(驗膽固醇及血糖。初訪會由Heath Care Assistant  (HCA)進行,不會見到醫生,其後要看醫生可致電診所或透過NHS App 約診。 由於我需要長期服藥,HCA 說要約 Clinician Pharmacist (藥劑師)配藥,一約便是3星期後電話諮詢。起初以為開藥要見醫生,沒想過藥劑師也可以。跟藥劑師第一次通話,他了解我的要求後,要我提供醫療報告及紀錄,並約下星期通話。我跟藥劑師說我的藥差不多吃完了,要盡快安排,結果最快都是下星期。 我把報告拍成照片上載到他們的系統。第二次對話時,他說可以開藥給我,兩三天後可到我選擇的藥房取藥。 在英國,事情當然不會如此順利。收線後不久,藥劑師又致電給我說他不能開藥給我,要轉介到 GP,於是他幫我安排了GP 電話諮詢,如是者又一星期。 一星期後收到GP 來電,他問有什麼可以幫我。我好懷疑藥劑師有沒有跟醫生提及我的情況,又或者醫生致電給我前有沒有看過紀錄。於是我再說一次我的情況,然後他說:「OK,I refer you to Pharmacist.」整個過程5 分鐘都沒有。給果又等一星期,回到藥劑師。我不明白為何醫生當刻不直接開藥給我,最奇怪是醫生幫我約了藥劑師後,我沒有收到任何通知,而是要自行查看 NHS app。而且大部份情況下,他們都不會在約好

走漏大嶼

喜歡四處探索,但大嶼山偏偏不在我的名單中;大概是因為大嶼山較偏遠,永遠有「更好」的選擇。 看完《就係香港》2021年春號,才發現自己走寶了。原來大嶼山有那麼多美麗及有趣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想把大嶼山全走一遍或單車環島,那時應該是冬季,在梅窩或大澳租個地方住一星期,每天到不同的地方探索。 估不到自己沒到過鳳凰山看日出,大東山都是前幾年才第一之接觸。 大東山: 梅窩是我的最愛,曾幻想搬進梅窩生活,最後沒有成事。水口,因為做義工才有機會踏足,才有幸光顧書中提及的驛站士多,沒想過背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梅窩: 水口: 還有長沙,我認為是全港最美的沙灘,恍如置身外地。怪不得說大嶼山是香港的後花園,希望在未被破壞及開發前好好欣賞這片土地。 長沙:

欲斷難斷《就係香港》

我由創刊號開始接觸《就係香港》,與其說這是一本雜誌,我更認為它是一本關於香港本地文化地貌的歷史書。當初只不過出於好奇心買來看看,估不到最後卻成為了他們的訂戶。 很多《就係香港》的內容都不會從學校或日常生活裡接觸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從哪裏可以學到,但這些知識正是作為一個香港人需要有的知識。《就係香港》團體揀選的題材令我對香港文化人物歷史的認知加深了,令我更喜愛及珍惜香港這個地方。 可惜我閱讀速度很慢,很多時一季未看完,新一季又來了。我很不喜歡那種還債的感覺,往往要把書看完才安樂,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壓力。在2021年我決定要歇一歇,剛巧又要離開香港,所以 2021年春季便成了我的最後一期。那一期原封不動地跟我的家當一起運到英國,直至前幾天(即一年後)才有機會把它開封。 怎料看了頭幾頁,那份愛與初心一湧回來。同時看見今日的香港,那些明日大嶼大白象,或甚是新鮮熱辣的一人特首選舉,很多我認為很珍貴的東西都急速地被消失破壞; 加上現時的政局,在可見的將來,香港只會繼續被侵蝕下去;那個美好的「香港」只能靠《就係香港》記錄下來,所以我重新訂閱《就係香港》了。除了略盡綿力支持外,《就係香港》的確是一本值得閱讀及收藏的書籍,希望有更多人,特別是香港人認識及支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