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an Wandering 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10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支持本網站

支持本網站

你的支持是本網站繼續下去的動力! 你可掃描以下QR Code 或點擊: Paypal 或 Buy me a coffee 支持本站。 所有捐助均在 Paypal 及 Buy me a coffee 平台進行,保安及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平台均支援大部份信用卡及不同貨幣。 感謝你們的支持!🙏🏻

Music Broadcast : 竹內瑪莉亞 竹内まりや

竹內瑪莉亞,一位近年才認識的歌手,有點相逢恨晚的感覺,不過她當紅的年代我才出世,不認識也不足為奇。 大約兩年前 YouTube 推送了一段 Japan City Pop 合輯,其中一首歌是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一聽便愛上,也因此認識了她的音樂及喜歡了 City Pop。 一直探索下發現《Plastic  Love》是 City Pop 的標誌,雖然 《Plastic Love》是一首 80 年代推出的歌,但一直有很多歌手翻唱,包括我很喜歡的台灣歌手 9m88及香港歌手 AGA ,可見這首歌的魅力沒法擋。 2019年趁專輯推出35週年,《VARIETY》再次重新發行,並找來了新生代視覺藝術家、廣告導演林響太朗 Kyotaro Hayashi 操刀,為《Plastic Love》拍攝宣傳MV,令此曲再次登上流行榜首,更成為歐美流行作品。 2016 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關於 無形的連繫 ,你喜歡的東西往往有著看不見的絲連繫著結成如蜘蛛網的網路。就如因為喜歡林憶蓮讓我認識 Dick Lee 和倫永亮,因為他們分享著類近的音樂喜好和風格,我跟隨林憶蓮的連結認識到我喜歡的創作人。 正如我很喜歡梅艷芳的《Oh Yes Oh No》,最近才發現這首歌的原唱是 中森明菜 ;而昨天更發現《Oh Yes Oh No》的作曲作詞正正是竹內瑪莉亞,很奇妙啊!而最最最奇妙的是 (因為寫這篇文章才發現),竹內瑪莉亞的 丈夫就是山下達郎 (也很我喜歡的音樂人)Oh my god, they are all connected! 令人非常興奮的發現,讓我想繼續探索竹內瑪莉亞的其他作品。 你又有沒有感受過我所說的連結呢?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最近讀甚麼 : 金翼漢《巨人的筆記》內化再外顯

首先要再一次感激去年買了電子閱讀器的決定,今年看多了書之餘,更看多了平常不會接觸的書和作者,包括今次要說的《巨人的筆記》。所以還在考慮電子閱讀器的朋友不要等了,若真的不喜歡可以轉售,信我!得益一定比損失大。 《巨人的筆記》韓國作品,作者金翼漢,是我首本接觸的韓國書籍。作者是一位紀錄學專家 (從不知世界有紀錄學這會事),現為明知大學紀錄與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書的主題是如何利用「紀錄」改善自己、幫助自己進步及擁有更自由不受掣肘的人生。書的種類近似《原子習慣》及 樺澤紫苑的 《Output》 ,同樣是改善自己及提升效能的作品。 初看時會感到很複雜,但看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很多重點/內容是重複的,看似很多章節,實際是作者將「紀錄」應用在不同的範疇上,如閱讀、對話、改善自己、了解自己等。 My takeaways: 1. 原來我也是一個紀錄型的人 作者多項的建議原來我一直在做,只是我毫無意識。從小我已經有紀錄的習慣,寫Diary ,Blogging、Journaling ,每年年尾還會寫年結,回看一年發生的事等。而我沒有想過原來紀錄成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部分,被這本點醒了,再者紀錄原來有很多可能性並加以運用,作者完全啟發了如何看待紀錄,同時如何好好利用紀錄。 2. 如何好好利用累積的紀錄 作者強調要不斷翻看紀錄,思考。你可以使用紀錄作為自我對話的方法,這點跟心理學的 Self-analysis 相似。透過紀錄把問題分析,從而再出答案,解決方法。紀錄亦可以幫你將計劃一步步落實,完成夢想。 3. 閱讀技巧 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阿媽是女人的道理,例如要消化理解內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再創造屬於你的東西 (內化再外顯)。另外,作者建議閱讀一、兩頁後抬頭問自己這一章是說甚麼的; 閱讀一章後寫下關鍵字,摘要。讀畢整本書後,再看一次目錄,整合筆記,再不斷翻看筆記。 總結: 《巨人的筆記》對我來說蠻多得著的,若跟足作者的建議做要很大的決心及恆心,特別是那些沒有紀錄習慣的人。《巨人的筆記》跟樺澤紫苑的 《Output》有很相似的地方,兩者都以同一個情景「為何讀了很多書,總是甚麼都記不起」作引旨。樺澤紫苑教導的重點是「輸出」,令我們將知識轉到 Long Term Memory 的方法;而金翼漢就是用「紀錄」將知識轉到 Long Term Memory。而「紀錄」就是「輸出」的一種,而金翼漢集中講述「紀錄」

Music Broadcast : 那些年的國際歌迷會

隨著數碼音樂的流行,實體唱片如 CD 已成為過去,你上一之買實體唱片是甚麼時候?數碼音樂有它的便利,不過經歷過實體唱片的一代如我,才會明白實體唱片的可愛之處,包括唱片封套、唱片多樣的設計,唱片封套內容包括歌詞、照片等。 最近翻閱胡琳的唱片,發現了一樣我完全遺忘了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同樣已經成為歷史:就是歌迷會申請表。有趣地他們永遠稱歌迷會為「國際」歌迷會,到底那個歌迷會有多「國際」呢?或是不知從哪時開始有人用了國際歌迷會,其他便跟隨。 現在還有沒有歌迷會呢?如果要加入歌迷會又有甚麼方法,我都不知道。除了歌迷會申請表外,有時還會加入廣告單張,而胡琳的唱片內還加送演唱會換票証!! 實體唱片就是藏有無數的驚喜而數碼音樂沒有的,其實黑膠唱片已經有復興的情況,你估 CD 又有沒有可能再次流行呢?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最近看甚麼 :《葬送的芙莉蓮》到底有甚麼好看?

淡淡然貫穿整季度,沒有高潮迭起的官能刺激,就是《葬送的芙莉蓮》。 當聽到很多人在看《葬送的芙莉蓮》時,我很想知道它到底有甚麼吸引? 以平常看動漫的眼光開始看《葬送的芙莉蓮》,結果看到第 5 集便失去耐性,總是淡淡然的,完全找不到主題,究竟在說什麼,好像沒啥特別,結果放棄了。 隔了幾個月,在 social media 又聽到別人引用《葬送的芙莉蓮》,令我再次好奇,到底《葬送的芙莉蓮》有甚麼特別之處?今次下定決心,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看下去。 結果《葬送的芙莉蓮》就是一套怎麼都要看下去才明白主題的動畫,我終於明白為何大家都愛看,而我也很喜歡看,甚至想看多次,因為總覺得自己看漏了很多細節。 要形容《葬送的芙莉蓮》是一套甚麼類型的動漫,我會說是成人,應該是中年向的動漫。當自己活了數十年或千年後,以為自己甚麼都看過了,甚麼都試過了,對生活一切失去好奇熱情,總擺出一副 don't care 及「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咀臉拒絕各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拒絕進入別人的世界。 往往要像芙莉蓮一樣,當同伴一個一個地離世,在自己的生命中消失,才發現自己當時原來很快樂,很幸福。他們改變了自己,令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溫暖,原來是隊友們令自己變得有趣及充滿回憶,可惜當你發現時隊友已經離世了,所以芙莉蓮明白或學會珍惜彼此,活好每一個當下。 原來,欣梅爾不止是勇者,還是一位智者,當初誓要把芙莉蓮拉入伍,還悄悄播下種子,讓芙莉蓮記得他之餘,更慢慢改變了她,使她成為一個有熱度的人並把隊友們教懂她的傳承下去。 這套動漫厲害的地方是往往在無預警地觸碰觀眾的內心深處,那些淡淡然的回憶,細味思考後迎來是會心一笑,然後心坎裡有股暖流在翻動。另一好看的地方是見證芙莉蓮的改變,由硬繃繃冷漠型的 I don't care , 變成會照顧及關心身邊隊友的感受。再者是透過從別人的反射看見自己,認識自己。縱然整季都彌漫著淡淡然的氛圍,但好多時看完一集後總有種戚戚然,被觸及心深處的感覺。 最後,引用 Vogue Taiwan 一篇寫芙莉蓮的文章,他們最後的結語很有意思: 「比起去做喜歡的事,試著從正在做的事情和選擇裡找到趣味或熱情,或許才是足以驅使自己快樂的狀態。」

最近讀甚麼:《宙的暖心料理》

  每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會努力踏出變化的腳步,即使揹負了很多東西,仍然不會停下腳步,而且每個人並非只是靠自己的力量,和許多重要的人之間關係與回憶,會變成奇蹟般的力量,協助每一個人向前邁進。 為了湊夠金額使用優惠券,隨便購入了一本看起來不錯的書:《宙的暖心料理》。選擇這一本書全是看到推介及被書名和封面吸引,「宙」對我來說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意義,再來是想看一本輕鬆暖心的書及我喜歡做飯,或許這本書能帶來一些靈感。 《宙的暖心料理》是一本日本作品,作者町田苑香,翻譯王蘊潔,出版於2024年4月15日。日本書名《 宙ごはん》,即宙的料理,沒有「暖心」兩個字,是中文譯本加插的,這是我看完後才發現。之前完全沒有聽過作者的名字,當然也沒有看過她的書,看書評不錯,也得了不少獎項,抱有期待地買了這本書。 結果! 短短五章,易讀但一點都不輕鬆,跟我想像的完全相反。不暖心之餘,簡直是虐心,一個又一個令人痛心傷感和家庭有關的情節,太可惡,被騙了。暖心這兩個字絕對誤導,如果中文譯名能跟原書稱《宙的料理》會好一點。 故事圍繞主角宙,由她幼稚園說到成人。宙有著非一般的家庭背景及成長,隨著內容推進慢慢拆解。要把這本書分類的話,這是一本關於非正常家庭倫理的故事,幾位經歷不幸的人如何得到另一位角色「阿恭」的無私協助,克服傷痛痊癒起來。可惜好人「阿恭」沒有得到好報,反之是被醉駕司機奪去生命,整部書大部份時間都愁雲慘霧,直到結尾才有丁點都曙光。 我認為「阿恭」比宙更像主角更暖心,他溫暖的性格及樂於助人的精神,啟發並感動他人,令受過他恩惠的人傳承下去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縱然人生經歷各種困難,仍是要努力走下去,走出傷痛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整本書由一開始就不斷虐心,無數的淚水與沉重的氣氛,令人看得好不舒服。直到最後一章,差不多近結尾才看到些許陽光和暖意。如果你想閱讀一本輕鬆小品,絕對不要選這本書。但,若你曾經或正經歷有關家庭的傷痛或受家庭問題困擾,這本書或許能為你帶來共鳴,安慰及走出傷痛沉淪的動力,最後的訊息是不需要選擇獨力承擔痛苦,嘗試放開自己讓別人幫助,當你痊癒後,再將個人的經歷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這是我從這本書的 take away。 個人認為,書的情節不算曲折離奇,人物情感很多時拖泥帶水婆婆媽媽,為雞毛蒜皮的事困擾,很多時令人看得不耐煩。所以這絕對不算是一本突出的書,而我的書單超長,時間和精神應該放在我

Music Broadcast: 香港爵士歌手胡琳

爵士樂不是主流音樂這個事實過了幾十年後都好像沒有改變過,特別在香港,我都不明白為甚麼那麼好聽的音樂,仍只是少數人喜歡。 前幾篇文章介紹過我認為是全香港第一位爵士女歌手 Elaine Liu ,今次介紹另一位香港爵士女歌手胡琳 Bianca Wu。Elaine 跟 Bianca 可算是隔了一個年代,而 Bianca 比 Elaine 的曝光率及認知度絕對大很多。 根據維基百科,胡琳18 歲從中國遠赴紐約修讀音樂,2006 在香港出道。 胡琳曾於紐約多間著名學 院修讀演藝課程,包括 紐約電影學院 、HB Acting Studio, New York,及著名 爵士鋼琴 大師 Barry Harris 的 聲樂 訓練課程。她亦於 Broadway Dance Center 接受過多種 舞蹈 訓練,並跟隨國際知名導師Eugene Katsevman和Maria Manusova學習 拉丁舞 ,可惜我從未看過胡琳跳拉丁舞。 胡琳在 2010 年推出翻唱四大天王歌曲的大碟 《Jazz them up》大受歡迎後而廣為人認識,其後於 2014 年推出後續作:《Jazz them up once more》。在 2016 年後已沒有推出新唱片,其後亦很少公開表演。 我都忘了在哪一年認識胡琳,大概是逛唱片店時,看見「香港爵士女歌手」或在「爵士區」認識胡琳。當時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因為在香港以爵士女歌手出道及包裝是「很稀有」的事,同時也非常勇敢!還記得2011年超期待她在演藝學院舉行的演唱會,估不到一轉眼已經 13 年。 十多年後再聽胡琳的演唱會及唱片,說真的,她的聲線太薄亦沒怎吸引,沒有那種能牽動情感的感染力。相反她的樂隊 New York Jazz Cats 樂手們都很出色,所以我較喜歡聽現場演奏。 縱然這樣說,我仍然很支持胡琳,相信她是一位很努力的歌手,同時欣賞她對香港爵士樂的推動和發展及對音樂質量的堅持與追求。在我眼中胡琳是位不計成本的歌手,很多唱碟都是在美國錄製、甚至遠赴阿根廷拍攝 MV  、而且她還推出過 AQCD,滿足對音質有要求的樂迷。 如果沒有聽過爵士樂的朋友,又不知應何入手,可以從胡琳翻唱四大天王的唱片《Jazz them up 》開始 ,然後再聽聽她的演唱會。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

第一次看日本茶道示範 @ Japan House London

當思念日本文化及產品的時候,我都會到 Kensington High Street 的 Japan House London。以往在香港整個城市都被日本文化及產物包圍,書店售賣著日本文具,Sogo 是滿滿的日本家品、家電、食品和化妝品,街上充斥著無數的日本餐廳,生活就是浸淫在日本的空氣中。 在英國不是這樣,不會常常接觸到日本的產物與文化,所以 Japan House 是當我掛念日本時得到慰藉的地方。 Japan House 就好像是英國文化協會,推廣日本文化傳統和工藝。不同是它是一所很大的店鋪,樓高三層,地庫舉辦活動和展覽; 地面售賣日本各地的特色產品如:家品、清酒、服裝和食品。一樓是咖啡店,提供輕食,是相聚聊天的好地方。 Japan House 不時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與講座,之前參加過北海道原住民Ainu 的生活傳統工藝文化展,十月初參加了茶道示範。雖然從小到大經常接觸日本文化,但茶道卻從未接觸。一直覺得茶道是很莊嚴的事情,在香港不會在街上接觸到,所以好高興有今次的機會。 三十分鐘的示範,由三位來自 Tankokai UK 的成員,身穿和服展示及講解茶道。當日最大領悟就是主持上演釋「道」的意思。茶「道」的道可解作方法、道路,除了茶道,還有花道、截拳道、書道等,各式各樣的專題。 主持人闡釋「道」或茶「道」就如你踏上了一條「道路」上,茶道的道路。當你一旦踏上或踏入這條「道」,眼前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你在裡面一直走,一直探索,一直修練,就如進入了茶道的世界裡,是可以花畢生研究的課題。哇,我從來沒有這樣想像過「道」的意思,主持人的演繹既立體又同時貼切形容鑽研一門學問的境界,好像一下子點醒了。 今次示範還學到茶道的起源和哲學,從賓客彎下身子從細小的入口爬入茶室,象徵及提醒謙卑及每人無等級之分,無論在外你是首相,富豪也和其他人無別地懷著謙卑的心雙膝跪地進入茶室。同時因為入口細小,就算是視刀如命的武士也要放下刀具參加茶會。 另外還學會了抹茶🍵 與綠茶的分別,還有甚麼是厚茶(濃茶)和薄茶 (淡茶)。原來因為處理方式不同,抹茶的營養價值比綠茶更過。主持人還教大家分辨優質抹茶,她說優質抹茶不帶苦澀,而且味道層次深帶有豐富的 Umami ,當你試過優質的抹茶便回不去。(哈!)聽完後立刻想買一瓶來嚐嚐。 短短 30 分鐘的活動,結束的一刻感覺強烈像敷了一片保濕面膜,每個細胞都被滋養

Music Broadcast : 那些年的租碟時代

中學時期雖然會買唱片,但有段時間也會租借唱片。選擇租借唱片一般會是較陌生的歌手,特別是外國歌手,因為外國唱片一般較貴;第二方面是只喜歡專輯中某一兩首歌,不想擁有整張碟;第三是省錢,將唱片複製到MD,方便外出時聆聽。 當年買唱片會到灣仔,租唱片會到糖街的銅鑼灣中心商場。地庫近樓梯位置有一間歷史悠久的唱片店,他們既售賣唱片,也提供租借服務。碟上有兩個供錢,一個是買碟的價錢、另一個是租碟按金的價錢。租碟要先付唱碟的費用作按金,還碟時扣除租碟費用後退回按金。我已經不記得可以租太長,大約是4 日3夜吧,如果網友們記得請留言補充資訊。 當時的銅鑼灣中心商場非常暢旺,有點像現在油麻地的「現時點」。當時一切流行的商品都會在銅鑼灣中心商場找到,包括售賣日本雜誌的「宇宙船」、唱片店對面是遊戲機店,還有很多手辦模型店、售賣日系及美系的模型公仔,還有賣美國漫畫。受歡迎的商店一般在地庫,越高樓層越靜。 當日繁華熱鬧的景象仍歷歷在目,可惜在不知不覺間逐漸衰落,變成印庸集中地,售賣電話咭及印尼食品。 店鋪平面圖: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在政府一年零八個月的荒誕經歷

在政府工作一年零八個月,當中的光怪陸離,荒謬絕倫,令我大開眼界,目瞪口呆 ,不斷挑戰我的接受能力與底線。自認忍耐力算高,但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不合常理與荒誕事,好像在蠶蝕和扭曲我的價值觀,讓我成為他們同類,要我相信太陽是從西方升起。 最可怕是當你和周遭的人說:「太陽不是從西方升起的」,其他人會說你錯。在政府的世界,他們好像創建了另一套思想邏輯,而這套邏輯正與世界相反。 當遇上不合情理或反智的事,你會感到驚訝,但其他人卻若無其事, 於是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相信已觸及警戒線,此地不宜久留。 當不合理的事經常發生,周遭的人習以為常。每次我表達不滿,工作多年的同事則輕描淡寫地說:「係咁㗎啦!你慢慢就會慣。」 慣?我就是不要慣? 難道為了錢就可以顛倒是非,指鹿為馬違背良心? 高薪的確難以抗拒,但除了高薪外,我看不到其他可取值得我驕傲的地方。僵化自大傲慢官僚,脫節離地, 這樣錢買不了我的靈魂與良知, 還有我寶貴的時間 。 在政府工作,最大感受是政府創造了另一個與現實相違的體系,那種逆施的氛圍,不斷挑戰你認為正確價值觀。政府裡的公務員似乎忘了自己是公僕,為市民服務;反之是一股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氣燄,認為自己出類拔萃,高人一等,還是一群井底蛙? 高級同事被稱為「阿 sir 、 madam 」; 某高層開會不會告訴你時間, 而是告訴你甚麼時候在會議室外等候,   情況有點像病人看醫生,一堆一堆年薪過百萬的專業人士站在會議室外等候呼召。 你的時間寶貴, 難道其他人的時間就不寶貴? 公務員的薪酬是公帑, 作為公僕, 錢應用得其所,而不是宮廷式的階級遊戲,揣摸主子的心意, 博取歡心,做事不是為社會,只是為萬人之上, 嘔心。 以下是我短短時間的所見所聞: 小強 第一天上班,走進自己的座位,地毯上是近十隻風乾的曱甴屍體。看看牆角、檯角,貼滿了過期的曱甴屋,大概知道這裡的衞生狀況。地毯上還有一個印,後來知道是當年同事打破了一樽食油留下的, 為甚麼會有食油??? 其後還會看到小強在鍵盤縫遊走, 回到公司便會敏感,臉上長出痕癢的紅斑 ........ 電話 在我身處的部門內,連電話也要分階級;一般職員用的是 90 年代的款式(雖然我們身處

給患有濕疹的人士- 中醫

以下是自己的經驗分享,希望對現在受濕疹困擾的朋友有幫助。 本人自小患有濕疹,但在中學其間自動好轉。穩定情況維持了大概 10  年。 去年夏天,額頭開始脫皮,起初以為是乾燥所致,一直以潤膚膏解決,但情況持續並趨嚴重,  後來擴至身體, 手腳, 確定為濕疹復發。 病徵: 一般: 手腳 ( 特別是關節) 出現紅疹,  痕癢甚至流血水,因此製成很多傷口。    面部: 紅、腫脹, 嚴重時發熱, 出現頭重以發燒感冒症狀。 身體乏力, 很重的感覺。 其間因效果不理想而轉了好幾個皮膚科醫生。他們一般以類固醇葯膏, 敏感葯(嚴重時需服食類固醇)。西醫一般能在快速的時間消除病 癥 ,回復正常狀態。但亦不是所有專科醫生也能達到理想效果。但換來的副作用是皮膚變薄 (即更易受感染), 抗藥性增強 (即藥份量會增大才能達到效果)。 當中一位有名的醫生, 診金加一星期藥是 HKD 1700, 但情況未有改善。 其中還是試了三個醫生,情況才得到控制。所以希望有濕疹或其他皮膚問題的朋友,雖然醫生一般都是朋友介紹, 但經本人的經驗, 效果好視乎你跟醫生夾唔夾,這絕對是一個非理性的問題。所以看你的彩數,要有心理準備要不停試驗。那時的心情是很無奈及無助,而且會有點絕望的感覺。再加上皮膚科醫生收費一點也不便宜, 真的很無奈。 經驗是西醫能很快消除病癥而且立刻令你舒服起來。但問題是很快會復發,而且會比上次嚴重。形成西醫常見的問題----治標唔治本。問題反複困擾了差不多一年了。 第一位中醫 - 其間看過一位位於灣仔的中醫。那位中醫除了皮膚,幫助女性懷孕亦很有名。外敷內服同時進行,亦要戒 蝦,蟹,菇類 。除此以外也沒有特別要戒了。效果顯著亦快,但收費不輕,一星期藥加診金 $1000。 但隨著日子,身體好像習慣了中藥,效果亦沒有起初顯著。吃了三星期後,突然又復發。從此再沒有看那位中醫了。但我仍覺得他可推介給有濕疹或其他問題的朋友。    第二位中醫- 東華醫院 由於情況反覆,經一位西醫介紹試醫院的中醫,於是去了東華醫院了。收費合理,運作有序,預約方便簡單還設有專科。 診金連藥費$ 140 。第一次開三天 藥 ,先試效果。皮膚科由一位富經驗由中國來港及一位年輕負責,相信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畢業生分別在不同日子註診。由於沒有經驗,沒有指定醫生便被派到那個較年輕的醫生。

閱讀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原來看書也有時, 看書也說緣份 。 2009 年初次到台北旅遊,到大名鼎鼎的誠品朝聖。當時 村上春樹 新書《1Q84》正熱賣,壯觀書牆遍佈店內,湊熱鬧買了一本回家。 《1Q84》一書兩冊,每 冊約四百頁 。當年回家後,翻兩翻放回書架,從此便沒有再打開。日文 原來 有詞語 ( 「 積ん読」) 形容 那些只會買書(儲書)而不看書的人,當時我應該是這種; 屋內放滿大大小小的書,看似非常有文化修養,實情是一本書都沒看過。 很多人都說讀 村上春樹 的作品一定要有耐性,看第一 冊時,看了三分二根本不知在說什麼,兩個看似互不關係的故事互相穿插,很不容易撐到 305頁才有丁點眉目,當年就是欠缺這份耐性 。 ******* 2016 年,從收音機聽到主持人提起《動物農莊》裡的豬,就這簡單的一句使我借了 《動物農莊》來看,更愛上了這本書。就是這樣,2017 年我又看了 《1984》,同樣喜歡到不得了。 看畢 《1984》幾個月後,偶爾發現了原來 村上春樹 也很喜歡   《1984》, 亦是因為 《1984》創作了《 1Q84》,靈機一觸才喚起原來我也有 《 1Q84》。 閒置了8年的《 1Q84》安然在書架上不慌不忙地靜候我再次想起它。我從書架把它拿下,它如8 年前一樣,沒有被翻過的痕跡,不過頁頂已留下了被煙燻過的黃了。 快速把書翻一翻,發現了失蹤多年的書簽,還有一張泛黃的登機證, 證上的字已褪色,若隱若現地顯示是從台灣到香港的飛機,2010年2月2日。沒想過書內竟然藏了時間的見證,望著那 褪色的登機證一下子好像記起了當日的一切,包括溫度與空氣的味道。 意外又驚喜,或許上一次看 《 1Q84》便是那天。 ******* 早前提過我所喜歡的樂手有無形的關係彼此連繫著。當你喜歡一個樂手( 樂手1)  ,從他的歌中會發現他喜歡的歌手或歌曲(例如改編的英文曲,引起你發挖原唱歌手)。 樂手1 是通往無垠音樂領域的一扇門,跨過這扇門後,把你連繫到 樂手1 所喜歡 的歌手。因為你喜歡 樂手1  , 樂手1   喜歡的你或許也會喜歡。 我沒有在葉德嫻活躍的年代聽她的音樂,近年憑黃凱勤於演唱會唱《不再分離》而發現原唱者是 葉德嫻; 而 《不再分離》的原曲是 Patti Austin 的 <Say you lov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