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再一次感謝自己今年買了電子閱讀器,開展了電子書之路。自從有了電子閱讀器後,發現自己更願意嘗試平常不會看的書類,例如《姓司武的都得死》 。我不看推理或偵探書,也不好小說;就算品評很好,價錢不貴,甚至免費,我都不會買來看,借或會考慮。
佔用空間及書本處理原來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考量,我不想家中堆滿沒有「收藏價值」的書,每一個空間都很珍貴。電子書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自從買了電子閱讀器後,看書廣了、多了、快了,完全是意料之外。
說回《姓司武的都得死》,作者譚劍,首次接觸他的作品。最近從不同地方聽到這本書的好評,加上拿了2023年台灣作家推理協會與Readmoo合辦的台灣年度推理小說華文組第一名,而且是香港人寫的,要支持! Google Play 只售港幣 50 元,二話不說買了,對這本書期望很高,結果⋯⋯
書長約一百頁,非常喜歡這個長度。起初以為會如《百年孤寂》般人物角色複雜,還認真把每個人物及關係寫下,後來發現完全沒有需要,故事不複雜,人物不多,始終是 一部短篇小說。
故事雖然是杜撰,但故事時間軸與背景與現實相近,發生於疫情後。閱讀時疑幻疑真,經常會問自己這是現實還是虛構,是真還是假的。第一次看到以自己生活的城市為故事背景,每讀到一個場景很容易便產生相關景象,造成強烈的代入感,是外國小說沒有的體驗。
若要評分,我只能給 5 /10 分。依我個人而言,文筆水平是的最大砂石之一,修辭用字,人物性格與氛圍建構好像在讀中學生的作品,讀上來很「硬」,這是一個好抽象的感覺,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
另外是故事情節,特別是推理小說,最忌刻意堆砌,故弄玄虛但最後不能收尾或不了了之。例如是司武謝武儀有一部神秘手機與K 發短信的情節;我以為是埋下甚麼伏線,等了又等,甚麼時候出來,最後卻完全消失了不了了之。如果K是司武義的話是不合情理,司武義也是被騙借種,不存在合作關係,但文中第五章說: 「我和妳不是第一次合作,一直沒有被發現。」作者為何要製造K 這個人物呢?最後似被作者忘記似的消失於故事之中,這是其中一個令我讀完這本書後非常忟憎的原因之一。
故事由所有姓司武的都得死展開,一個強而有力清晰的開場。第一次行動未能殺掉所有姓司武時,理應繼續聚焦斬草除根把故事推進緊扣主題,但第二次「補元」卻變成只殺「司武信」便可了,那餘下姓司武呢,為何只殺司武信?既要為了基因不被發現而殺人滅口,為何最後變成只殺某一個?開首誓神劈願,最後變得可有可無,推翻故事的主題,令故事變得失去說服力兼前後矛盾說不通,這點令我很失望。
無疑作者用心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例如丁權及黑社會文化;作為一本推理小說,故事具說服力和邏輯重要於一切,可惜讀到後,故事無以為繼,拆局平舖直敘,虎頭蛇尾。我看完不自覺地「吓!」了一聲。無論是故事及水平都令我好失望,「年度推理小說華文組第一名」就是這樣嗎?或許是我看漏了或誤會了? 歡迎討論指正或分享你對這本書的看法
總評分: 5/ 10
推薦度:不推薦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