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an Wandering 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5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支持本網站

支持本網站

你的支持是本網站繼續下去的動力! 你可掃描以下QR Code 或點擊: Paypal 或 Buy me a coffee 支持本站。 所有捐助均在 Paypal 及 Buy me a coffee 平台進行,保安及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平台均支援大部份信用卡及不同貨幣。 感謝你們的支持!🙏🏻

人類圖分析師 (續)

上天好像聽到我的呼喚,自三月發了 《對人類圖 Human Design 的看法》 的文章後,我好像找到了我理想的人類圖分析師了。 昨天收到報告,62 頁,先好好把它讀完再分享。[ 延伸閱讀 ]昨天選了幾個重要的部份看,已經很有感覺。看出報告的鋪排與設計有認真思考過,跟市面大部分的分析服務有革命性的分別,而我認為這才是了解自己的人類圖 /設計比較合理和有效的方式。對從未接觸過人類圖的人,單單對話一小時是沒有意思的,如正計劃了解人類圖的朋友,不要找電話對話形式,除非有文字報告一併給你。 越來越體會到一 開始自己便誤解了 人類圖,一直以為它如 占卜 星相,預知未來;但它其實只是你的DNA 報告。當你拿了自己的 DNA 報告後,好好了解,然後善用自己的設定。 覺知 自己的缺點後多加注意,改善或迴避; 長處就好好利用,放大和發展。這就是知命後,如何用命。 Human Design 有趣及特別的地方是它不是由人發明,而是透過 Ra Uru Hu 的身體 (medium)帶到地球 (如你相信), 給人類多一個工具了解自己,運用自己。難怪在云云的算命工具中,我特別能與 Human Design 連繫上,並想深入了解。

鈴通天地線

你有沒有聽過「玩 line」?  我說的不是今時今日的通訊程式 line , 而是90年代的獨有產物「電話 交友 」,當年還是初中的我是「玩line」最蓬勃的年代。 甚麼是玩line ?玩line 簡單來說是今天的 Tinder 電話版。當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發展仍未成熟的時候,玩line 是當年交友約炮的渠道。 如果你 出生於 90年代或之後,建議你去聽軟硬天師的《鈴通天地線》,聽完後你大概可以重塑 「玩line」的味道。 每6 秒6 毫是玩line 的代名詞,還有 173 173 173 是其中一個最流行的玩line平台。簡單直接就是每6 秒收費6 毫,有些是每6 秒一蚊。依稀記得 每6 秒6 毫不一定只限交友服務,記 得還可以聽(咸)故事,問功課,當年 Yes Card 也提供玩 line 。印象中每張咭底部會有一個刮刮欄,就好像今天的Gift Card一樣,你要刮去銀色的表面然後會露出一組編碼,你輸入編碼後可以免費聽星座運程或聽歌。但使用這些服務電話一定先要登記 IDD (長途電話服務)。(OMG 說起來感覺好老了) 至於交友平台,男士要付費(如每6 秒6 毫),女士免費使用。當年我大約是中二左右,每晚無聊時會和我的 Gay Friend 三人會議玩Line,其實主要是聽他玩。 我們會用女士專線(因為免費),由他扮女人錄一段好淫賤的自我介紹,錄好後便等待獵物上釣。當有男士對你有興趣時,你會收到「叮噹」的通知。當年我永遠都輸給他的,他收到 「叮噹」可以用誇張來形容,而我大部分時間都沒人問津(笑) 。 當你收到 「叮噹」,即有男士對你有興趣,對方會留一段口訊,你聽後再錄一段口訊給他,與其是直接通話,其實是互相留言。來回數次後,若大家仍有興趣便可以交換電話甚至約出來見面。 我們玩line 的樂趣在哪裏呢?好明顯就是整 蠱, 加上聽對方的錄音留言已足以讓我們捧腹大笑好幾小時,為我們帶來無限的歡樂,甚至延續到第二天在學校的話題。很多時對方都會留些呻吟聲,但好多時都演變成 phone sex (wahaha)。我記得有一次約了對方在灣仔地鐵站見面,當然我們放了他飛機 (爽約)。 對於只有十三、四歲的我們,玩line 讓我們接觸一個全新及從未能踏足的成人世界。同時滿足了我們對性及拍拖的好奇;對方都是成年人,是一個求學時期無法接觸的世界。 剛剛在YouTube 找到當年的廣告

很厭倦 Blogspot 平台

用了 Blogspot 這個平台不經不覺 17 年了,近十年 Google 對 blogspot 的更新可謂零,版面設計與功能已經完全脫節。一直好想 revamp 網頁的設計,一直找不到合適的 template,最近算找到了,你們覺得怎樣? 花了少少時間套上新的 template,發現 blogspot 平台有些功能不支援,不竟是一個完全免費的平台,又用了那麼多年也不能要求太多。不過想試一下新的功能及忍受不了這老套的設計,正在考慮是否要遷移到  wordpress⋯⋯⋯⋯ 再 看看吧!

卡通片

小時候已經非常喜歡看卡通片(現在叫「動漫」吧!:p), 它佔據了我成長很大部分,是同學之間的共同話題。全家人都愛看,所以甚麼類型都看,兒童向的,成人向的,愛情向的,科幻的,愛看動漫的心從未改變,但不知為何升大學後卻停止了。 踏足社會後都沒有看動漫,可能是生活習慣變了,看電視模式變了。但自從鬼滅之 刃第一季推出,我又再次重拾看動漫的習慣直到現在,而且越看越多。 間中會想既然那麼愛看動漫,為何有近十年的真空期?我自己也覺匪夷所思。 身邊朋友對於看動漫,他們會拋出一句:「很童真」。然後我會答他們,其實很多動漫都不是給小朋友看的,大部分都很血腥、暴力、色情、艱深。就如《進擊的巨人》,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及集中力去看,小朋友不會喜歡。 動漫是何時被貼上「童真」、「小朋友」的標籤?應該是不看的人才會貼。 就如有一次我把 Skittle Giant Sours 的相上載到社交網站,同樣是收到一句「很有童真」的回覆。食糖就是小朋友的專利?大人不能吃糖果,因為等於幼稚?就算很喜歡也因為年紀大不能吃?對於這些標籤我覺得非常 匪夷所思。那雪糕、汽水,成年後都不能喝?要轉飲酒?很好笑。這些聯想和標籤佈滿四周,事情為何變得那麼複雜,而不是喜歡便做。 不過我認為看動漫是可以保持心境年青的。所以想保持年青,除了做 Facial, 打 Botox ,增加骨膠原,還要看動漫。不過若不是從小開始看,到了三十歲才接觸可能對動漫有所抗拒。(可能) 最近超愛看《第七王子》(全名:  「轉生為第七王子,隨心所欲的魔法學習之路」),完全迷上了當中的角色「古利 莫 」 グリモ。每次只要 グリモ一出場我的心情便變得很愉悅,看著他已經夠了,而且還會重看,因為 グリモ實在太可愛了。 《第七王子》 可以在Netflix 或 香港 youtube 收看 ,逢星期一晚 (英國時間)更新。

算命

如果算命是為了預知未來,我發現算命更有意思的地方是知命。 不同的算命方式,無論是亞洲,西方的,都由不同角度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原身的設定。三十歲後,發現最不認識自己的就是自己,因此開展了認識自己的旅程。而算命就是不同的工具助你走這段旅程。當你認識了自己後,就開始練習如何「用命」。 再次引述原田雪溪禪師的說話: 「人生在世,有個人是我們一定得見⋯⋯ 是誰呢?就是 真正 的自己。 」 最後引用 《 謝飛.斗數看世情》 2024年 5月1日的一個 post 我們通常諗唔掂時就去算命 用算命來知命知運程 但知命不足夠 更重要的是懂得用命 善用自己的生命 人生多痛苦 學習轉化生命的悲苦 學習如何痛而不苦 學習不要傷害其他人 包括自己

Vedic Astrology 印度占星學程式《Yodha》

本來找起星盤的程式,誤打誤撞遇上一個印度占星學程式《Yodha》。被吸引的原因完全來自 《Yodha》的高評價,無論是 android 或 iphone 評價都很高,高得令人難以置信而且評價的人很多,大部分都留下了「很準」的評價。 起初以為 《Yodha》 是一個起星盤的程式,原來是一個算命程式而且有真人解答,更聲稱有超過 200 位來自喜瑪拉雅的占星師。問第一個問題是免費的,你亦可以訂購他們的服務,首3 日免費試用。手痕問了一個問題,幾小時後便收到回覆。回覆作了一些預測,要到今年9月才知道準不準。 以為自己已經接觸了很多 we won won 的種類,印度占星學還是第一次。 整體感覺很有趣新奇,喜歡算命,星相,神秘學的朋友不妨試試。

有沒有想過人怎麼為做夢?夢到底有沒有功能? 我聽過有人一生從未做過夢,到底是沒做過夢還是記不起自己做過夢? 另外我有朋友做的夢只有黑白色,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到底這又代表什麼呢? 從身心靈的角度,夢有很多功能。有說夢是通往其他維度的渠道,透過夢可以窺探不同維度的自己與世界。有說我們在夢中比清醒時更忙,繼續履行我們到地球的工作,所以睡覺比我們想像還更重要。很多時都聽過「報夢」,是過世的仙人利用夢跟現世的人溝通,不過很多時都是單向的。一般是仙人有重要訊息告訴在世的人,而在世的人在夢中不能會仙人溝通。我聽過仙人在夢中叫在世的親人找一家完全不認識的人,在夢中還提供姓名地址,最靈異的是真有其人,這一般都是「冥婚」的故事。 你試過 Deja vu 嗎?我便經歷過好幾次。或許這是證明身心靈對夢及時間的說法,在身心靈的角度中世界其實是沒有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同時發生,真正的「時間」不是綫性,概念有點像 Marvel  Loki 中所描述時間的概念,所以在夢中可以看見「未來」。 從心理學說,夢是反映潛意識的窗口,在日常生活的壓力,不悅,會透過夢境展現出來,特別是重複的夢。我發現只要練習把夢記下來,醒後會更容易記得夢的內容,而且記下的細節會越來越多。基本上我每晚都會發夢,而且不只一個夢。有趣的是夢中永遠是第一人視覺,而且跟現實的年齡相約,即是夢中我不會是小孩或年老的自己。由於是第一視角,我是看不到自己的模樣。 或許夢是一個豐富的資料庫,讓我們了解更多的未知,只是到目前為止仍未得到大量發展亦沒有科技助我們研究及紀錄夢境,或許有一天我們可以把夢以影像錄可來,這對夢的研究將會是一大發展。

閱後感想 :《覺醒的道路:前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梁慕嫻回憶錄》

今年初劉世良先生在 YouTube 節目介紹了梁慕嫻女士的新書:《覺醒的道路:前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梁慕嫻回憶錄》(下稱 "回憶錄")。我本身對梁女士沒有認知,對這個題目有興趣,便 四處找找這本書。不過沒有很多平台有售,香港更加沒有,不知是否已成禁書😔。 看到 博客來  有售,但 台灣訂書到英國運費很貴,猶豫了一段時間才下單; 來想買電子書,可惜沒有,只能買實體書了 ,付費後 不到一星期便收到新書了! 出乎意料,比平常快地看完。從書中得知作者在身體非常虛弱的狀態下仍堅持出版這本回憶錄,精神令人敬佩同時又為作者的健康情況感到難過,希望她在加拿大的生活一切順利,安康。 之前零碎聽過「地下黨」這個詞語,最常聽到是指梁振英是地下黨員,一直以都市傳說看待 「地下黨」 ,未有深入了解。心想有「地下黨」也不出奇,不過香港已是大陸一部份,為什麼還需要「地下」呢?作為共產黨員,應當很榮幸。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我是,當然理直氣壯承認,不知梁先生曾否就這個說法回應。   "回憶錄"中 作者清晰地記錄她如何成為地下黨員、如何物色及發展年青人成為共青團及 1997 前地下黨如何在 香港運作及他們與六七暴動的關係。可見整個系統心思細密,有組織,有策略,過程有點像看特務小說,驚訝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原來有這些組織存在。 作者多次提及地下黨員的鋼領:「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這貼切概括了地下黨的運作模式。某程度上很佩服他們的組織及滲透力,以青年人的生活日常,如興趣班、學校切入,令人防不勝防,使我回想中學時是否也有地下黨員的存在呢? 對於發展地下黨員,可謂有心人裝無心人,防不勝防。他們不會打正旗號,而是從娃娃抓起及從生活細節關心博取信任,再有計劃地招攬他們成地下黨員。了解作者的經歷後,發現當年被發展為地下黨員的學生很多是非常單純、天真、愛國(縱然他們從未踏足過「祖國」)、有理想的年青人。可惜五六十年代資訊不發達,年青人對世界認知有限,社會仍處於物資匱乏的時代,年 青 人容易被洗腦,如誤信邪教一樣。 原來成為地下黨員連戀愛都須請示上級以獲取批准,工作亦沒有選擇自由,很多時由組織委派到紅學教書或中資機構工作,如中資銀行,大公報等; 有的更因被委派要滲透學生,要在大學長期維持學生身份,不能畢業。 書中不少篇幅提及 67 暴動與地下黨黨員的關

如何在「大躍進」中活下去

最近看馮客 Frank Dikotter 的《 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一直看一直問自己:若果身處在大躍進這個荒誕的時代,我怎樣才得以生存? 大躍進有很多地方跟文化大革命很相似, 文化大革命可謂是大躍進 2.0, 當中 最大的分別是大躍進出現了嚴重的大饑荒 。雖然我已看過馮客的《文化大革命》,然而看 《 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仍給我很多的沖擊。 若果我身處那個時空,以我的求生意志,應該很快便會自殺。然後再想想,我或許也會選擇 逃難 ,就如當年其他人一樣,也會逃到香港。 但若果我住北方的農村呢?可能連香港也沒有聽過,應該不懂逃離到香港。然後又繼續看繼續想,第三個可能性是搬到深山,自己努力經營,生活可能會比公社更好。不過還是行不通,因為生病時便無法自救。 又或者,橫竪這個地方都已經沒有法律,誰大誰惡誰正確,倒不如殺掉那些剥削人民,對平民施暴的民兵幹部,然後閉關鎖國,令村子不受外來紛擾隱藏地活著,建立一片安土,以自己的方式活下去。如果大家團結一致,或許有一絲希望。 不過一說到槍炮,作為一個市民根本沒有有抵抗的能力,所以逃難/移民仍是最好的方法。

狂野紅Van

我對紅Van 的記憶,是車廂內濃濃的煙味。 數香港交通工具,紅Van 可算是最自由奔放。 所有香港交通工具在車廂內都不准吸煙,唯獨紅Van司機會把手伸出窗外,一邊開車, 一邊吸煙。煙味隨風走進車內,夏天最難受,冷氣跟煙味混為一體。 司機也喜歡在吉車排隊時吸煙,踏上車時那陣味撲面而來,乘客們紛紛開窗散味,就連煙民的我也受不了! 紅 Van 又名「亡命Van」,特別是長途線,例如咸魚欄往返荃灣線,紅Van 在公路飛馳,左穿右插,頭搖尾擺。我經常感到小巴會散掉,幸好從來沒發生,亦很少出意外。 車內左上的車速顯示器我相信是為紅Van 而設,我遇過車速超過100,顯示器不斷咇咇咇響,司機一於少理,亦沒有乘客投訴,或許大家暗內叫爽,或許大家都很趕時間。曾經一次,和很少坐小巴的朋友由上環去荃灣,朋友氣得下車時教訓司機,說他開車很危險這樣那樣。到底司機有沒有或會不會把意見聽進耳,我好懷疑。 紅Van 司機出名靈活,哪裡有意外,司機會透過無線通訊交換情報。在香港使用無線通訊須要領牌,至於他們有沒有領牌,我不知道。還記得2019 年的大罷工,各主要道路受阻,全公司只有坐紅Van 的我能回到公司,其他人要改為在家工作。 廿多年前,放工時間,在渣甸坊坐小巴回西環。我上了一架迷幻流動Disco,車內裝有氣氛燈,司機位左旁的空位放了一個極大的重低音箱。客滿開車同時把音量推高,bum bum bum bum。 司機大叫:「灣仔有無落?中環有無落? 」大家還不及回應司機已往高速公路開往。 音樂振耳欲聾,簡直是折磨,沒有人夠膽叫司機將音量收細,基本上音樂大得連乘客叫下車的聲音也掩蓋掉,結果多位乘客都未能下車,弄得氣沖沖。 紅Van 亦沒有如綠Van 般乾淨整潔,車廂最常見細小曱甴。牠們常於車廂夾縫兩側出沒。有一次我坐在司機後靠窗位置,一隻曱甴快將走到我的身旁,我嚇得彈了起來,立刻下車,結果無奈地乘其他交通工具回家。 要說最討厭,應該是等客。無論是渣甸坊還是灣仔油站,不知被強迫等客浪費了多少時間。最無奈是中途等客,又不能下車,又不敢叫司機開車。 如果不趕時間,我不會乘坐紅Van。隨著地鐵網絡不斷擴展,港島西的居民來往各區都不會搭紅Van 了。現在乘搭紅Van 是因為沒有其他交通工具,例如前往Megabox 或九展。 不知怎的,紅Van 總給我一種很爛仔的感覺。不知紅Van 有沒有想過要進步,要改善及提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在政府一年零八個月的荒誕經歷

在政府工作一年零八個月,當中的光怪陸離,荒謬絕倫,令我大開眼界,目瞪口呆 ,不斷挑戰我的接受能力與底線。自認忍耐力算高,但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不合常理與荒誕事,好像在蠶蝕和扭曲我的價值觀,讓我成為他們同類,要我相信太陽是從西方升起。 最可怕是當你和周遭的人說:「太陽不是從西方升起的」,其他人會說你錯。在政府的世界,他們好像創建了另一套思想邏輯,而這套邏輯正與世界相反。 當遇上不合情理或反智的事,你會感到驚訝,但其他人卻若無其事, 於是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相信已觸及警戒線,此地不宜久留。 當不合理的事經常發生,周遭的人習以為常。每次我表達不滿,工作多年的同事則輕描淡寫地說:「係咁㗎啦!你慢慢就會慣。」 慣?我就是不要慣? 難道為了錢就可以顛倒是非,指鹿為馬違背良心? 高薪的確難以抗拒,但除了高薪外,我看不到其他可取值得我驕傲的地方。僵化自大傲慢官僚,脫節離地, 這樣錢買不了我的靈魂與良知, 還有我寶貴的時間 。 在政府工作,最大感受是政府創造了另一個與現實相違的體系,那種逆施的氛圍,不斷挑戰你認為正確價值觀。政府裡的公務員似乎忘了自己是公僕,為市民服務;反之是一股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氣燄,認為自己出類拔萃,高人一等,還是一群井底蛙? 高級同事被稱為「阿 sir 、 madam 」; 某高層開會不會告訴你時間, 而是告訴你甚麼時候在會議室外等候,   情況有點像病人看醫生,一堆一堆年薪過百萬的專業人士站在會議室外等候呼召。 你的時間寶貴, 難道其他人的時間就不寶貴? 公務員的薪酬是公帑, 作為公僕, 錢應用得其所,而不是宮廷式的階級遊戲,揣摸主子的心意, 博取歡心,做事不是為社會,只是為萬人之上, 嘔心。 以下是我短短時間的所見所聞: 小強 第一天上班,走進自己的座位,地毯上是近十隻風乾的曱甴屍體。看看牆角、檯角,貼滿了過期的曱甴屋,大概知道這裡的衞生狀況。地毯上還有一個印,後來知道是當年同事打破了一樽食油留下的, 為甚麼會有食油??? 其後還會看到小強在鍵盤縫遊走, 回到公司便會敏感,臉上長出痕癢的紅斑 ........ 電話 在我身處的部門內,連電話也要分階級;一般職員用的是 90 年代的款式(雖然我們身處

給患有濕疹的人士- 中醫

以下是自己的經驗分享,希望對現在受濕疹困擾的朋友有幫助。 本人自小患有濕疹,但在中學其間自動好轉。穩定情況維持了大概 10  年。 去年夏天,額頭開始脫皮,起初以為是乾燥所致,一直以潤膚膏解決,但情況持續並趨嚴重,  後來擴至身體, 手腳, 確定為濕疹復發。 病徵: 一般: 手腳 ( 特別是關節) 出現紅疹,  痕癢甚至流血水,因此製成很多傷口。    面部: 紅、腫脹, 嚴重時發熱, 出現頭重以發燒感冒症狀。 身體乏力, 很重的感覺。 其間因效果不理想而轉了好幾個皮膚科醫生。他們一般以類固醇葯膏, 敏感葯(嚴重時需服食類固醇)。西醫一般能在快速的時間消除病 癥 ,回復正常狀態。但亦不是所有專科醫生也能達到理想效果。但換來的副作用是皮膚變薄 (即更易受感染), 抗藥性增強 (即藥份量會增大才能達到效果)。 當中一位有名的醫生, 診金加一星期藥是 HKD 1700, 但情況未有改善。 其中還是試了三個醫生,情況才得到控制。所以希望有濕疹或其他皮膚問題的朋友,雖然醫生一般都是朋友介紹, 但經本人的經驗, 效果好視乎你跟醫生夾唔夾,這絕對是一個非理性的問題。所以看你的彩數,要有心理準備要不停試驗。那時的心情是很無奈及無助,而且會有點絕望的感覺。再加上皮膚科醫生收費一點也不便宜, 真的很無奈。 經驗是西醫能很快消除病癥而且立刻令你舒服起來。但問題是很快會復發,而且會比上次嚴重。形成西醫常見的問題----治標唔治本。問題反複困擾了差不多一年了。 第一位中醫 - 其間看過一位位於灣仔的中醫。那位中醫除了皮膚,幫助女性懷孕亦很有名。外敷內服同時進行,亦要戒 蝦,蟹,菇類 。除此以外也沒有特別要戒了。效果顯著亦快,但收費不輕,一星期藥加診金 $1000。 但隨著日子,身體好像習慣了中藥,效果亦沒有起初顯著。吃了三星期後,突然又復發。從此再沒有看那位中醫了。但我仍覺得他可推介給有濕疹或其他問題的朋友。    第二位中醫- 東華醫院 由於情況反覆,經一位西醫介紹試醫院的中醫,於是去了東華醫院了。收費合理,運作有序,預約方便簡單還設有專科。 診金連藥費$ 140 。第一次開三天 藥 ,先試效果。皮膚科由一位富經驗由中國來港及一位年輕負責,相信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畢業生分別在不同日子註診。由於沒有經驗,沒有指定醫生便被派到那個較年輕的醫生。

閱讀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原來看書也有時, 看書也說緣份 。 2009 年初次到台北旅遊,到大名鼎鼎的誠品朝聖。當時 村上春樹 新書《1Q84》正熱賣,壯觀書牆遍佈店內,湊熱鬧買了一本回家。 《1Q84》一書兩冊,每 冊約四百頁 。當年回家後,翻兩翻放回書架,從此便沒有再打開。日文 原來 有詞語 ( 「 積ん読」) 形容 那些只會買書(儲書)而不看書的人,當時我應該是這種; 屋內放滿大大小小的書,看似非常有文化修養,實情是一本書都沒看過。 很多人都說讀 村上春樹 的作品一定要有耐性,看第一 冊時,看了三分二根本不知在說什麼,兩個看似互不關係的故事互相穿插,很不容易撐到 305頁才有丁點眉目,當年就是欠缺這份耐性 。 ******* 2016 年,從收音機聽到主持人提起《動物農莊》裡的豬,就這簡單的一句使我借了 《動物農莊》來看,更愛上了這本書。就是這樣,2017 年我又看了 《1984》,同樣喜歡到不得了。 看畢 《1984》幾個月後,偶爾發現了原來 村上春樹 也很喜歡   《1984》, 亦是因為 《1984》創作了《 1Q84》,靈機一觸才喚起原來我也有 《 1Q84》。 閒置了8年的《 1Q84》安然在書架上不慌不忙地靜候我再次想起它。我從書架把它拿下,它如8 年前一樣,沒有被翻過的痕跡,不過頁頂已留下了被煙燻過的黃了。 快速把書翻一翻,發現了失蹤多年的書簽,還有一張泛黃的登機證, 證上的字已褪色,若隱若現地顯示是從台灣到香港的飛機,2010年2月2日。沒想過書內竟然藏了時間的見證,望著那 褪色的登機證一下子好像記起了當日的一切,包括溫度與空氣的味道。 意外又驚喜,或許上一次看 《 1Q84》便是那天。 ******* 早前提過我所喜歡的樂手有無形的關係彼此連繫著。當你喜歡一個樂手( 樂手1)  ,從他的歌中會發現他喜歡的歌手或歌曲(例如改編的英文曲,引起你發挖原唱歌手)。 樂手1 是通往無垠音樂領域的一扇門,跨過這扇門後,把你連繫到 樂手1 所喜歡 的歌手。因為你喜歡 樂手1  , 樂手1   喜歡的你或許也會喜歡。 我沒有在葉德嫻活躍的年代聽她的音樂,近年憑黃凱勤於演唱會唱《不再分離》而發現原唱者是 葉德嫻; 而 《不再分離》的原曲是 Patti Austin 的 <Say you love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