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支持是本網站繼續下去的動力! 你可掃描以下QR Code 或點擊: Paypal 或 Buy me a coffee 支持本站。 所有捐助均在 Paypal 及 Buy me a coffee 平台進行,保安及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平台均支援大部份信用卡及不同貨幣。 感謝你們的支持!🙏🏻
不斷反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已很多年?我們為什麼而活?
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直至這兩年脫離朝九晚八的工作模式,我開始有點頭緒。
我一直找不到答案,直至這兩年脫離朝九晚八的工作模式,我開始有點頭緒。
很羨慕那些一早清楚自己方向的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要什麼,然後專心一致埋頭鑽研發展, 我從來都不是這樣的人。
到美國一段時間後得到很多啟發。在美國購買了一本《New Philosopher 》雜誌,不知在香港能否買到這本雜誌,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思考,常常思考人生問題,而很多時又苦無答案而感到失望、迷惘或無奈,這本雜誌或者可能幫助大家。
"Challenge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一言驚醒。
我發現香港社會很少教導我們要 Challenge everything all the time。老師教梯形面積是「上底加下底乘高除2」,我們要做的是背了它,我們不會問「為何?」。情況於烹飪一樣,書中舉例廚師永遠跟著師父的教導,薯條要炸兩次才好吃才脆,一般人只會接受然後跟隨,很少人會反問既然第一次是令薯條煮熟,為何我們先以其他方式煮熟,而是要炸兩次呢?
價值觀從小從不同的媒介灌輸,如學校、家長、朋友、電視收音機等。什麼是正確,人生應怎樣?從小被灌輸要努力讀書賺錢、有份穩定工作、買樓、結婚生兒育女、退休然後死亡,這是香港社會一直灌輸及相信的價值觀。到底有幾多人真正思考過他們想要的人生及反思一直被灌輸的價值是否適合自己?
到美國一段時間後得到很多啟發。在美國購買了一本《New Philosopher 》雜誌,不知在香港能否買到這本雜誌,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思考,常常思考人生問題,而很多時又苦無答案而感到失望、迷惘或無奈,這本雜誌或者可能幫助大家。
我買的是上一期的雜誌 (2017 冬季),正值聖誕新年。雜誌以購物和物質主義為題,探討古今人類購物習慣的轉變、購物與快樂的關係及過度消費對環境的影響。雜誌令我檢視自己的購物模式,我是否如大眾一樣?我又是否倚賴物質而到得快樂?
雜誌提及 Intrinsic values 的重要 。很多時,都市人如我忽略了心靈上的養份,因為社會、校學和家人很少會探討這方面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心靈越得到滿足對物質的渴求便越少,過的生活越簡約從而獲得快樂的人生。
到底外在的價值令人快樂還是內在的價值 (如: 個人成長、接受自己)。
另外從New York 的書店認識了一本 Cook Book 《The Food Lab》,嚴格來說它像一本教科書多於一本 Cook Book 。你不能以平常的 Cook Book 看待 《The Food Lab》,《The Food Lab》是一本講求科學,不要人云亦云,凡事要以科學態度反問、記錄和測試的一本書。沒想過一本Cook Book 也可以極具哲學啟發性。作者說如果烹飪有三大法則,這三大法則會是:
- Challenge everything all the time
- Taste everything at least one
- Relax
煎牛扒亦然,大眾接受了煎牛扒應先以高溫將每面煎封,這樣可以鎖住肉汁。我們聽了便跟著做,從來沒有想過是否真的或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結果最近有人測試了這個並不是鎖住肉汁的最佳方法,因為隨著你翻動牛扒的時候,肉汁亦隨之流失。不過等了 150 年才有人推翻這個理論和方法。
我們習慣了不問問題,在課室內就好不要發聲,老師最好不要問我問題,我們當然不會主動發問; 小學的時候還好些,但一踏入中學,情況180度改變。如果你問問題的話,會成為班上的怪胎,會被同學歧視。就是這種氛圍,無形的壓力,青少年以合群而得到安全感和認同。但這正正抑壓求知的心態。游清源說過:「學問學問,學而不問是不會成為學問的」。老實說我的中學生涯中,99.9%的同學都不會發問問題。久而久之,思考停止了,求知慾停止了,不理解時不會問他人,亦不會尋求答案,最後成為自動模式。
在這樣的氣氛下,我們不會思考,不會反問到底被教的是否合適或正確。社會、家庭和學校從小一直只灌輸男是喜歡女、女是喜歡男,因此你不會接觸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同性戀、雙性戀、戀物等等。 隨著長成,當你發現你的喜好未如教育或社會一直灌輸的觀念,你會感到迷惘、困惑、懷疑,甚至產生負面情緒,如憂鬱,糾結。
在21 世紀的今天,其實困惑絕對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可以開放自由一點,明白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學習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在21 世紀的今天,其實困惑絕對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身處的社會可以開放自由一點,明白世界上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學習接受自己,接受別人。
每個人是獨特的,沒有可能大部分人過著同一樣的生活方式,朝9 晚6的辦公室工作。重點是要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然後找出合適自己的路。要到退休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我認為是荒謬絕倫。可惜香港這個社會不斷灌輸這個方式給大家,而大家沒有反問這是否正確或合適。如果大家參透「活在當下」這四個字的意思,不會等到退休才做自己喜歡的事 ,工作和過快樂的生活兩者是可以並行的。
當我們在這種氛圍下成長,被灌輸一樣的價值觀化成每人的人生目標並朝著向前,我們很少質疑到底這些觀念的準確性及適合性。誇張地說這是一種洗腦。我們需要有懷疑的心,找尋及判斷正確的能力,建構適合自己快樂的人生。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