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支持是本網站繼續下去的動力! 你可掃描以下QR Code 或點擊: Paypal 或 Buy me a coffee 支持本站。 所有捐助均在 Paypal 及 Buy me a coffee 平台進行,保安及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平台均支援大部份信用卡及不同貨幣。 感謝你們的支持!🙏🏻
上星期又再看了一次《小親親》,連同今次我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看。但無論看幾多次,每次看都很有感覺。今次看畢後,我決定將它加入"我最喜愛電影之列"。
記得第一次看《小親親》的時候應該就在它上畫(2000年)的時候 。在那裡看?不記得了。和誰看?不記得了。為什麼看?大抵是當時還存有丁點喜歡郭富城吧。相反第一次看其實沒有很多特別的感覺,只是淡淡然的小品愛情。這種淡淡然的感覺,相信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明白及享受。回想當時還是中學生的我解讀這套電影很片面,可能是因為電影內用上很多爵士配樂,所以我喜歡這套戲。至於主角們的演技,沒多留意。
每次重看都會比上一次看得更多,感受更多。直到今次再看我才發現這套戲的音樂創作是趙增熹、攝影是鮑得熹、服裝指導是吳里璐,那麼多猛料之人,怪不得這套電影這麼耐「看」,只怪我15年後才發現。
相信不同年紀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年紀大了,觀察比年青時細緻得多,才能感受及明白電影內的細節,比如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所以同一套戲,可以無限翻看,就如書一樣,每次都會有新的感受,很奇妙。
今次再看《小親親》泛起了很多感觸及感覺,或多或少是加入了很多個人情意結。一方面是爵士樂,另一方面是拍攝地點, 中環。
戲中基本上大部份外景都在中環(soho)拍攝,一邊看勾起了很多當時(2000年)在中環的回憶。還記得平日的一個下午在士丹頓街的一間麵包點吃著banoffee pie, 喝咖啡,在㞳斜的街道上無聊地遊走著,這都可以再次在《小親親》內找到。
香港的店舖變得實在太快,縱然今天踏足士丹頓街也不能勾起什麼感覺,因為今天的士丹頓街已經面目全非,結果只能靠電影緬懷一番。
中環對於我來說實在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情意結,深得有時連自己也不明何故。不過很多事也不一定有解釋。現在不能,或許5年後會明白。
送給跟我一樣喜歡中環、喜歡爵士樂、喜歡《小親親》的你。
I wish you love
記得第一次看《小親親》的時候應該就在它上畫(2000年)的時候 。在那裡看?不記得了。和誰看?不記得了。為什麼看?大抵是當時還存有丁點喜歡郭富城吧。相反第一次看其實沒有很多特別的感覺,只是淡淡然的小品愛情。這種淡淡然的感覺,相信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明白及享受。回想當時還是中學生的我解讀這套電影很片面,可能是因為電影內用上很多爵士配樂,所以我喜歡這套戲。至於主角們的演技,沒多留意。
每次重看都會比上一次看得更多,感受更多。直到今次再看我才發現這套戲的音樂創作是趙增熹、攝影是鮑得熹、服裝指導是吳里璐,那麼多猛料之人,怪不得這套電影這麼耐「看」,只怪我15年後才發現。
相信不同年紀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年紀大了,觀察比年青時細緻得多,才能感受及明白電影內的細節,比如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所以同一套戲,可以無限翻看,就如書一樣,每次都會有新的感受,很奇妙。
今次再看《小親親》泛起了很多感觸及感覺,或多或少是加入了很多個人情意結。一方面是爵士樂,另一方面是拍攝地點, 中環。
戲中基本上大部份外景都在中環(soho)拍攝,一邊看勾起了很多當時(2000年)在中環的回憶。還記得平日的一個下午在士丹頓街的一間麵包點吃著banoffee pie, 喝咖啡,在㞳斜的街道上無聊地遊走著,這都可以再次在《小親親》內找到。
香港的店舖變得實在太快,縱然今天踏足士丹頓街也不能勾起什麼感覺,因為今天的士丹頓街已經面目全非,結果只能靠電影緬懷一番。
中環對於我來說實在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情意結,深得有時連自己也不明何故。不過很多事也不一定有解釋。現在不能,或許5年後會明白。
送給跟我一樣喜歡中環、喜歡爵士樂、喜歡《小親親》的你。
I wish you love
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