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lan Wandering 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支持本網站

支持本網站

你的支持是本網站繼續下去的動力! 你可掃描以下QR Code 或點擊: Paypal 或 Buy me a coffee 支持本站。 所有捐助均在 Paypal 及 Buy me a coffee 平台進行,保安及個人資料受到保護,平台均支援大部份信用卡及不同貨幣。 感謝你們的支持!🙏🏻
最近的文章

Music Broadcast FKJ - French Kiwi Juice

一直都只介紹亞洲歌手,今個星期要衝出亞洲了。今次要介紹的歌手是來自法國🇫🇷 的FKJ, FKJ 全名是 French Kiwi Juice ,因為他是一半法國人一半 紐 西蘭人的混血兒。 FKJ  真名 Vincent Fenton , 1990 年3月26日出世。 我認識 FKJ 的過程非常有趣,在 2017 年,我一個人到格魯吉亞旅行,其中一日的行程是到山區,第二天要行山。當天我住在一個細小的民宿,晚上跟屋主18 歲的兒子在戶外聊天,就是他介紹我認識 FKJ 的,我們一起在寒冷的郊野中看 YouTube 分享音樂及動漫。 估不得在異地,兩個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偏偏有如此相近的喜好,實在太不可思議了,也是一個很難忘的回憶。自此我便 直留意 FKJ,期待看他的演唱會,可惜之後遇上 COVID 沒有機會。直至去年,世界回復正常,終於有機會在倫敦看他的 Live,過了一個非常享受的晚上,完成了心願。 FKJ 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音樂人,懂得多種樂器,很多歌都是他一人包辦各種樂器。音樂風格 Nu Jazz,是令人非常 relax 的音樂。今次帶來他的成名曲,跟美國音樂人 Masego 合作的 Tadow 及去年看他演唱會的片段。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不自覺的父母影子

有一位朋友他很喜歡購買減價貨品,特別是超市中非常觸目的黃色標貼,寫著減價將近過期的食物。同時他亦喜歡拿免費物資回家,如餐廳的餐巾、外賣餐具、外賣用的醬料如Ketchup ,飛機上的花生等。另外他也愛儲外賣食物盒,無論家中已有一世也用不完的重用食物膠盒,每次他吃完外賣後,都會清洗儲藏,所以每次去他家都發現很多儲了不知多少年的外賣餐巾、餐具,食物盒。 最近第一次碰到他的父母,吃了一頓飯,和他的媽媽逛了超市。神奇地媽媽對周遭的事物毫無興趣,直至她在超市中看到了黃色的標籤,減價的麵包,她變得很起勁,立刻說要買。把麵包抱到懷裏後,她看了另一個黃色標籤說也要買,她還未看到那是甚麼。我說:「那麼多麵包,你們怎麼吃?」她說:「這個比我手中的平了 4 p。」 本來我們拿了兩個新鮮的牛角包,根據媽媽的指示分別用兩個紙袋盛著。當她看到減價麵包後說不要牛角包了。我幫她放回架上,她說要拿走那兩個剛盛過牛角包的紙袋,我說紙袋內有牛角包的碎屑,不能放其他東西,但她堅持拿回家。 不自覺地複製了 這一刻我彷彿看到了朋友的身影,同時終於明白朋友的行為原來是來自她媽媽的,而這些習慣都根深得超越意識理性成了反射動作,我終於明白/諒解朋友的行為了。 我肯定朋友不知道自己複製了媽媽的某些行為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令我反問自己,我又不自覺地複製了媽媽哪些習性呢?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題目!我應該是複製了媽媽不合群的性格,當大家都做同一件事時,她偏偏說不要; 一群人興高采烈說去唱K,你會反高潮地說要回家,就是那種宗於自己,don't care 的怪脾性。

Music Broadcast 岑寧兒 《快樂不快樂》

很快又過了一個星期,Music Broadcast 過往介紹的都是比較資深的歌手,今次想介紹一位近年我很喜歡的歌手,亦是相對年青的歌手岑寧兒 Yo Yo Sham。其實我在這裡也介紹過 Yo Yo ,看過她 2023 年的音樂會後大受感動,亦啟發了很多思考。 《快樂不快樂》原唱是鄭秀文,今次揀了一個非常新的版本,只有一支結他的編曲。從短片的留言得知,原來這個是盧凱彤 Ellen 的編曲, YouTube 也有很多她演繹這首歌的短片。Yoyo 跟盧凱彤是要好的朋友,她選擇在 Sammi 演繹這個版本,相信是表達到 Ellen 的思念。而岑寧兒今次的版本我覺得比 Sammi 原來的版本更有 feel ,更好聽。 知道了結他編曲的由來後,更感受到 Yoyo 在演唱中投放的感情,就好像在跟 Ellen 對話一樣。希望你也喜歡這個版本,亦希望更多人認識及喜愛 Yo Yo 的音樂和歌聲,祝大家有一家愉快的週末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我的 4 種記錄工具分享

看了金翼漢先生 《巨人的筆記》 後,除了發現自己是「記錄型人」外,還提醒了自己要更好運用已有的紀錄及各種記錄工具。今次想分享我的 4 種記錄工具、記錄習慣和心得,希望能和同樣習慣記錄的人有一些新的想法或幫助;同時,為沒有記錄習慣的朋友了解紀錄的作用,如何利用它提升學習和令自己進步。 我喜歡記錄的原因 記憶有限,防止忘記或記錯事情 reflective exercise, 了解自己和自己對話 協助學習及改善自己 記錄工具 電子設備與互聯網的發展大大改變了我記錄的習慣,同時也大幅提高了記錄的方便性。在智能電話面世前,我如大家一樣以筆記簿及手帳作記錄,不過筆記簿及手帳記錄有很多不便,包括佔用空間、翻查內容耗時及困難、記錄形式不夠多樣性、記錄空間有限等,所以近十年我多以電子程式記錄,不過仍保留傳統的方式,因為我仍很喜歡書寫及看到自己的筆跡,這都是電子工具不能取代的。現在視乎要記錄的內容,我會用不同的工具。 我的 4 種記錄工具,依使用頻率排列 Evernote 手帳  Blog Iphone Voice memo Evernote 我用了這個 App 超過十年,由免費用到收費。它的好處是可以跨平台使用,內容同步更新。Evernote 於 2022 年被意大利公司 Bending Spoons 收購後,大幅進行更新,提升功能及介面,加入多項實用功能如 AI 、transcribe 照片,讓照片內容也能搜尋等功能,作為 Evernote 老用戶,對於被收購後的轉變表示歡迎。同時我很喜歡它們的簡約介面,只要有需要便打開電話程式立刻記錄,除了文字外亦可用語音、繪畫。 我最常記錄的類型包括閱讀筆記、烹調筆記及學習筆記,我認為「搜尋」是記錄工具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特別對於新知識,因為非常容易忘記;「搜尋」功能能鞏固新知識,方便重溫。就如《巨人的筆記》亦強調複習在紀錄中非常重要,不被翻看的紀錄是沒有意義。同時,內容不被經常重溫,記憶會越來越模糊,最後完成消失。 這點我一直忽略了,直至作者提醒。以往只會心血來潮才翻看紀錄,好的一年看一次,但大部份從來不翻看。所以我認為需要制定翻看的習慣,例如在新一年開始時翻看上一年的手帳,寫下感想和摘要。 至於翻看閱讀筆記,最關鍵是讀後第一及第二星期,每星期重溫至少兩次。所以記錄的重點不只在於寫,而是重溫。因此要提到 Evernote 第二個很實用...

Music Broadcast 王菲《靜夜的單簧管》

王菲的《靜夜的單簧管》是她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頭一、二首 (另一首是《多得他》)。起初以為《靜夜的單簧管》又是改編曲,但原來又是我喜歡的倫永亮作曲,對!又是倫永亮,記得我之前說過的連 連繫 嗎? 《靜夜的單簧管》於 1990 年面世,由周禮茂作詞,倫永亮作曲編曲,收錄於王菲《You're the only one》專輯。第一次聽這首歌應該是從 1995年發行的《王菲最精彩的演唱會》唱片,當年還是個初中生,一聽便愛上了,直至今天仍是那麼喜歡。喜歡這首歌的旋律編曲氣氛,每次一聽到便很有畫面很有feel。 喜歡這首歌加用了單簧管和結他伴奏,令整首歌層次提升變得豐富,聽現場版本更有氣氛。每次聽這首歌的時候便看到一個在New York 或英國深秋的晚上,四周寂靜無人弱的街燈映照著公園的長櫈,地上佈滿了厚厚的黃葉。 首歌除了很好聽外,還很好唱,每次到卡拉OK都會點。不知當年這首歌流行嗎? 《靜夜的單簧管》 作詞:周禮茂 作曲:倫永亮 夜逐漸夜 但覺這心尚未夜 只好酒意再借 醉罷忘記是舊日那些 靜逐漸靜 但覺這心沒靜 窗紗風裡撒野 再靜時似心傾瀉 依稀的卻又聽 舊日的單簧管聲 他走了後心不再野 為何仍然撩動我 讓欲念又再賒 奏吧!代替他輕撫慰我的心底吧! 仍在懷念他 代替他奏吧! 代替他深深吻我的身體吧! 來吹起昨天騙人那愛話 夢吧是夢 但覺這心尚動 只好酒意再借 教夢忘記舊日負愛者 睡吧欲睡 沒有他總是未累 身倚窗似半斜 往事仍有點不舍 心只想再度聽 靜夜的單z管z聲 消失以後,只想再野 為何仍然撩動我 讓欲念又再賒 奏吧!代替他輕撫慰我的心底吧! 仍在懷念他 代替他奏吧! 代替他深深吻我的身體吧! 來吹起昨天騙人那愛話 為何仍然撩動我 讓欲念又再賒 奏吧!代替他輕撫慰我的心底吧! 仍在懷念他 代替他奏吧! 代替他深深吻我的身體吧! 來吹起昨天騙人那愛話 來吧奏吧!來吧講話!來吧奏吧! 來吧躺吧!來吧奏吧!代替他吧!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Music Broadcast : 竹內瑪莉亞 竹内まりや

竹內瑪莉亞,一位近年才認識的歌手,有點相逢恨晚的感覺,不過她當紅的年代我才出世,不認識也不足為奇。 大約兩年前 YouTube 推送了一段 Japan City Pop 合輯,其中一首歌是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一聽便愛上,也因此認識了她的音樂及喜歡了 City Pop。 一直探索下發現《Plastic  Love》是 City Pop 的標誌,雖然 《Plastic Love》是一首 80 年代推出的歌,但一直有很多歌手翻唱,包括我很喜歡的台灣歌手 9m88及香港歌手 AGA ,可見這首歌的魅力沒法擋。 2019年趁專輯推出35週年,《VARIETY》再次重新發行,並找來了新生代視覺藝術家、廣告導演林響太朗 Kyotaro Hayashi 操刀,為《Plastic Love》拍攝宣傳MV,令此曲再次登上流行榜首,更成為歐美流行作品。 2016 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關於 無形的連繫 ,你喜歡的東西往往有著看不見的絲連繫著結成如蜘蛛網的網路。就如因為喜歡林憶蓮讓我認識 Dick Lee 和倫永亮,因為他們分享著類近的音樂喜好和風格,我跟隨林憶蓮的連結認識到我喜歡的創作人。 正如我很喜歡梅艷芳的《Oh Yes Oh No》,最近才發現這首歌的原唱是 中森明菜 ;而昨天更發現《Oh Yes Oh No》的作曲作詞正正是竹內瑪莉亞,很奇妙啊!而最最最奇妙的是 (因為寫這篇文章才發現),竹內瑪莉亞的 丈夫就是山下達郎 (也很我喜歡的音樂人)Oh my god, they are all connected! 令人非常興奮的發現,讓我想繼續探索竹內瑪莉亞的其他作品。 你又有沒有感受過我所說的連結呢?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

最近讀甚麼 : 金翼漢《巨人的筆記》內化再外顯

首先要再一次感激去年買了電子閱讀器的決定,今年看多了書之餘,更看多了平常不會接觸的書和作者,包括今次要說的《巨人的筆記》。所以還在考慮電子閱讀器的朋友不要等了,若真的不喜歡可以轉售,信我!得益一定比損失大。 《巨人的筆記》韓國作品,作者金翼漢,是我首本接觸的韓國書籍。作者是一位紀錄學專家 (從不知世界有紀錄學這會事),現為明知大學紀錄與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書的主題是如何利用「紀錄」改善自己、幫助自己進步及擁有更自由不受掣肘的人生。書的種類近似《原子習慣》及 樺澤紫苑的 《Output》 ,同樣是改善自己及提升效能的作品。 初看時會感到很複雜,但看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很多重點/內容是重複的,看似很多章節,實際是作者將「紀錄」應用在不同的範疇上,如閱讀、對話、改善自己、了解自己等。 My takeaways: 1. 原來我也是一個紀錄型的人 作者多項的建議原來我一直在做,只是我毫無意識。從小我已經有紀錄的習慣,寫Diary ,Blogging、Journaling ,每年年尾還會寫年結,回看一年發生的事等。而我沒有想過原來紀錄成是我人生很重要的部分,被這本點醒了,再者紀錄原來有很多可能性並加以運用,作者完全啟發了如何看待紀錄,同時如何好好利用紀錄。 2. 如何好好利用累積的紀錄 作者強調要不斷翻看紀錄,思考。你可以使用紀錄作為自我對話的方法,這點跟心理學的 Self-analysis 相似。透過紀錄把問題分析,從而再出答案,解決方法。紀錄亦可以幫你將計劃一步步落實,完成夢想。 3. 閱讀技巧 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阿媽是女人的道理,例如要消化理解內容,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再創造屬於你的東西 (內化再外顯)。另外,作者建議閱讀一、兩頁後抬頭問自己這一章是說甚麼的; 閱讀一章後寫下關鍵字,摘要。讀畢整本書後,再看一次目錄,整合筆記,再不斷翻看筆記。 總結: 《巨人的筆記》對我來說蠻多得著的,若跟足作者的建議做要很大的決心及恆心,特別是那些沒有紀錄習慣的人。《巨人的筆記》跟樺澤紫苑的 《Output》有很相似的地方,兩者都以同一個情景「為何讀了很多書,總是甚麼都記不起」作引旨。樺澤紫苑教導的重點是「輸出」,令我們將知識轉到 Long Term Memory 的方法;而金翼漢就是用「紀錄」將知識轉到 Long Term Memory。而「紀錄」就是「輸出」的一種,而金翼漢集中講述「紀錄」...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我在政府一年零八個月的荒誕經歷

在政府工作一年零八個月,當中的光怪陸離,荒謬絕倫,令我大開眼界,目瞪口呆 ,不斷挑戰我的接受能力與底線。自認忍耐力算高,但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不合常理與荒誕事,好像在蠶蝕和扭曲我的價值觀,讓我成為他們同類,要我相信太陽是從西方升起。 最可怕是當你和周遭的人說:「太陽不是從西方升起的」,其他人會說你錯。在政府的世界,他們好像創建了另一套思想邏輯,而這套邏輯正與世界相反。 當遇上不合情理或反智的事,你會感到驚訝,但其他人卻若無其事, 於是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相信已觸及警戒線,此地不宜久留。 當不合理的事經常發生,周遭的人習以為常。每次我表達不滿,工作多年的同事則輕描淡寫地說:「係咁㗎啦!你慢慢就會慣。」 慣?我就是不要慣? 難道為了錢就可以顛倒是非,指鹿為馬違背良心? 高薪的確難以抗拒,但除了高薪外,我看不到其他可取值得我驕傲的地方。僵化自大傲慢官僚,脫節離地, 這樣錢買不了我的靈魂與良知, 還有我寶貴的時間 。 在政府工作,最大感受是政府創造了另一個與現實相違的體系,那種逆施的氛圍,不斷挑戰你認為正確價值觀。政府裡的公務員似乎忘了自己是公僕,為市民服務;反之是一股高高在上、自命不凡的氣燄,認為自己出類拔萃,高人一等,還是一群井底蛙? 高級同事被稱為「阿 sir 、 madam 」; 某高層開會不會告訴你時間, 而是告訴你甚麼時候在會議室外等候,   情況有點像病人看醫生,一堆一堆年薪過百萬的專業人士站在會議室外等候呼召。 你的時間寶貴, 難道其他人的時間就不寶貴? 公務員的薪酬是公帑, 作為公僕, 錢應用得其所,而不是宮廷式的階級遊戲,揣摸主子的心意, 博取歡心,做事不是為社會,只是為萬人之上, 嘔心。 以下是我短短時間的所見所聞: 小強 第一天上班,走進自己的座位,地毯上是近十隻風乾的曱甴屍體。看看牆角、檯角,貼滿了過期的曱甴屋,大概知道這裡的衞生狀況。地毯上還有一個印,後來知道是當年同事打破了一樽食油留下的, 為甚麼會有食油??? 其後還會看到小強在鍵盤縫遊走, 回到公司便會敏感,臉上長出痕癢的紅斑 ........ 電話 在我身處的部門內,連電話也要分階級;一般職員用的是 90 年代的款式(雖然我...

給患有濕疹的人士- 中醫

以下是自己的經驗分享,希望對現在受濕疹困擾的朋友有幫助。 本人自小患有濕疹,但在中學其間自動好轉。穩定情況維持了大概 10  年。 去年夏天,額頭開始脫皮,起初以為是乾燥所致,一直以潤膚膏解決,但情況持續並趨嚴重,  後來擴至身體, 手腳, 確定為濕疹復發。 病徵: 一般: 手腳 ( 特別是關節) 出現紅疹,  痕癢甚至流血水,因此製成很多傷口。    面部: 紅、腫脹, 嚴重時發熱, 出現頭重以發燒感冒症狀。 身體乏力, 很重的感覺。 其間因效果不理想而轉了好幾個皮膚科醫生。他們一般以類固醇葯膏, 敏感葯(嚴重時需服食類固醇)。西醫一般能在快速的時間消除病 癥 ,回復正常狀態。但亦不是所有專科醫生也能達到理想效果。但換來的副作用是皮膚變薄 (即更易受感染), 抗藥性增強 (即藥份量會增大才能達到效果)。 當中一位有名的醫生, 診金加一星期藥是 HKD 1700, 但情況未有改善。 其中還是試了三個醫生,情況才得到控制。所以希望有濕疹或其他皮膚問題的朋友,雖然醫生一般都是朋友介紹, 但經本人的經驗, 效果好視乎你跟醫生夾唔夾,這絕對是一個非理性的問題。所以看你的彩數,要有心理準備要不停試驗。那時的心情是很無奈及無助,而且會有點絕望的感覺。再加上皮膚科醫生收費一點也不便宜, 真的很無奈。 經驗是西醫能很快消除病癥而且立刻令你舒服起來。但問題是很快會復發,而且會比上次嚴重。形成西醫常見的問題----治標唔治本。問題反複困擾了差不多一年了。 第一位中醫 - 其間看過一位位於灣仔的中醫。那位中醫除了皮膚,幫助女性懷孕亦很有名。外敷內服同時進行,亦要戒 蝦,蟹,菇類 。除此以外也沒有特別要戒了。效果顯著亦快,但收費不輕,一星期藥加診金 $1000。 但隨著日子,身體好像習慣了中藥,效果亦沒有起初顯著。吃了三星期後,突然又復發。從此再沒有看那位中醫了。但我仍覺得他可推介給有濕疹或其他問題的朋友。    第二位中醫- 東華醫院 由於情況反覆,經一位西醫介紹試醫院的中醫,於是去了東華醫院了。收費合理,運作有序,預約方便簡單還設有專科。 診金連藥費$ 140 。第一次開三天 藥 ,先試效果。皮膚科由一位富經驗由中國來港及一位年輕負責,相信是香港中文大學中醫畢業生分別...

閱讀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原來看書也有時, 看書也說緣份 。 2009 年初次到台北旅遊,到大名鼎鼎的誠品朝聖。當時 村上春樹 新書《1Q84》正熱賣,壯觀書牆遍佈店內,湊熱鬧買了一本回家。 《1Q84》一書兩冊,每 冊約四百頁 。當年回家後,翻兩翻放回書架,從此便沒有再打開。日文 原來 有詞語 ( 「 積ん読」) 形容 那些只會買書(儲書)而不看書的人,當時我應該是這種; 屋內放滿大大小小的書,看似非常有文化修養,實情是一本書都沒看過。 很多人都說讀 村上春樹 的作品一定要有耐性,看第一 冊時,看了三分二根本不知在說什麼,兩個看似互不關係的故事互相穿插,很不容易撐到 305頁才有丁點眉目,當年就是欠缺這份耐性 。 ******* 2016 年,從收音機聽到主持人提起《動物農莊》裡的豬,就這簡單的一句使我借了 《動物農莊》來看,更愛上了這本書。就是這樣,2017 年我又看了 《1984》,同樣喜歡到不得了。 看畢 《1984》幾個月後,偶爾發現了原來 村上春樹 也很喜歡   《1984》, 亦是因為 《1984》創作了《 1Q84》,靈機一觸才喚起原來我也有 《 1Q84》。 閒置了8年的《 1Q84》安然在書架上不慌不忙地靜候我再次想起它。我從書架把它拿下,它如8 年前一樣,沒有被翻過的痕跡,不過頁頂已留下了被煙燻過的黃了。 快速把書翻一翻,發現了失蹤多年的書簽,還有一張泛黃的登機證, 證上的字已褪色,若隱若現地顯示是從台灣到香港的飛機,2010年2月2日。沒想過書內竟然藏了時間的見證,望著那 褪色的登機證一下子好像記起了當日的一切,包括溫度與空氣的味道。 意外又驚喜,或許上一次看 《 1Q84》便是那天。 ******* 早前提過我所喜歡的樂手有無形的關係彼此連繫著。當你喜歡一個樂手( 樂手1)  ,從他的歌中會發現他喜歡的歌手或歌曲(例如改編的英文曲,引起你發挖原唱歌手)。 樂手1 是通往無垠音樂領域的一扇門,跨過這扇門後,把你連繫到 樂手1 所喜歡 的歌手。因為你喜歡 樂手1  , 樂手1   喜歡的你或許也會喜歡。 我沒有在葉德嫻活躍的年代聽她的音樂,近年憑黃凱勤於演唱會唱《不再分離》而發現原唱者是 葉德嫻; 而 《不再分離》的原曲是 Patti Austin 的 ...